六六字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不求甚解

不求甚解

原指读书不咬文嚼字,而领会要旨。现在指领会不求深刻,只停留在一知半解。陶潜(372-427年),又名渊明,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我国著名的田园诗人。出身士族,家道中落。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低微官职。当时正值士族门阀地主把持政权之时,官场黑暗腐败,乃决心归隐。其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农村生活,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其精炼,具有独特风格,对后世影响很大。陶渊明年少时,志趣高远脱俗,曾经写了篇《五柳先生传》以明其志。其中说:“这位先生也不知是何许人,姓名字号都不清楚,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故以五柳先生为号。他性情闲静,不爱说话,不追求荣华富贵,喜好读书,读书时领会文章的主旨而不在词句上浪费工夫,每次遇到书中意旨和自己相合,便高兴地忘记了吃饭。”

【出典】:

宋书》卷93《陶潜传》2286页:“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

【例句】:

明·朱国祯《涌幢小品·己丑馆选》:“读书不求甚解,此语如何?曰静中看书,大意了然。”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4回:“姑娘听了,也不求甚解,但点点头。” 孙中山《民族主义第六讲》:“普通人读书,虽然常用那一段话做口头禅,但是多是习而不察,不求甚解,莫明其妙的。”


述宾 原指读书只求领会精神实质,而不刻意于咬文嚼字。现多指学习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语出《陶渊明集·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刘卫华、张欣武《哈佛女孩刘亦婷》:“如果大人在传授知识的时候遇到难点、疑点就绕过去,孩子就会养成~的坏习惯,日后在学习上肯定会把漏洞百出当正常。”△用于描写读书不认真,也指读书的一种方法,只要大概了解,不必去追根究底。 →囫囵吞枣 生吞活剥 ↔穷源竟委 拔树寻根 寻根究底


解释解:明白,理解。指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刻意在字句上花功夫。后指对待学习、工作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

出处东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不慕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东晋大文学家陶渊明辞官归隐后,便过起“躬耕自资”的隐士生活。到了晚年,生活困苦窘迫,但他并不后悔自己选择的生活道路,而是以古代的圣贤颜回自比,清高洒脱,怡然自得。《五柳先生传》是他晚年表明自己心志的一篇作品,文章以“五柳先生”自比,说: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字号。因为住宅边有五棵柳树,就以“五柳”作为称呼。他性格闲静,言语不多,不慕名利。喜欢读书,重在把握主旨、要领,而不钻牛角尖,不过分在字句上进行繁琐考证。每有新的领悟,就高兴得忘了吃饭。天性好酒,但因为家境贫穷不能常常得到。亲戚或老朋友知道这种情况,有时就准备了酒请他来喝。他只要一去总是喝光,想着一定要喝醉才行。喝醉退席后,也并不在乎离开还是留宿。家里四壁空空,遮不住风吹和日晒。短短的粗布衣服破破烂烂,补丁重叠;家里常常断粮,但心里安宁恬淡。他常写文章自娱自乐,显示自己的志趣。他完全忘记了得失,并坚守这种原则,直到生命的结束。

近义囫囵吞枣

反义追根究底

例句

如果我们在学习上的态度是不求甚解的话,那么学到的知识是有限的。


【词语不求甚解】  成语:不求甚解汉语词典:不求甚解

猜你喜欢

  • 名下无虚士

    指享有盛名的人,必有真才实学,这是指南朝陈姚察的故事。姚察(533-606年)字伯审,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人。官至吏部尚书。陈灭入隋,袭封北绛郡公,大业二年(606年),74岁终于东都洛阳(今河南

  • 南阳佳气

    《后汉书.光武帝纪上》载:东汉光武帝刘秀,字文淑,南阳人,“光武初骑牛,杀新野尉乃得马。”又《光武帝纪论》:“及王莽篡位,忌恶刘氏,以钱文有金刀,故改为货泉,或以货泉字文为‘白水真人’。后望气者苏伯阿

  • 刍荛之言

    《诗经.大雅.板》:“先民有言,询于刍荛。”刍荛(音chú ráo)割草打柴的人。“刍荛之言”,即草野之人的言论,多用作谦词。亦省作“刍言”或“刍议”。宋.李清照《上工部尚书胡公》诗:“巧匠何曾弃樗栎

  • 舞雩风咏

    同“舞雩之咏”。宋 陈德武《望海潮二调》词:“盘谷渔樵,舞雩风咏,渴心常望云霓。”

  • 环肥燕瘦

    唐明皇宠妃杨玉环长得丰满硕坚,汉成帝皇后赵飞燕清瘦纤细,二人皆为古代有名的美女。环肥燕瘦,但都各擅其美。后以此为形容女子体态不同而各擅其美的典故。也用来比喻文艺作品风格不同但各有所长。宋.苏轼《孙萃老

  • 刮目相见

    源见“吴下阿蒙”。谓另眼看待,用新眼光看人。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士别三日,刮目相见。况时阅数载,诸君较昔当必为长足之进步矣。”见“刮目相待”。【词语刮目相见】  成语:刮目相见汉语大词

  • 君子劳心,小人劳力

    君子从事脑力劳动,小人从事体力劳动。 这是古代儒家轻视劳动和劳动人民的传统观念。语出《左传.襄公九年》:“知武子曰:‘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先王之制也。’”《国语.鲁语下》:“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先王

  • 挥麈柄

    同“挥麈”。唐杨巨源《郊居秋日酬奚赞府见寄》诗:“闲言挥麈柄,清步掩蜗庐。”清唐孙华《喜姜西溟及第》诗:“粝饭常同啜菜羹,清言不厌挥麈柄。”

  • 笼纱诗

    源见“碧纱笼”。指名人题壁诗。清薛时雨《百字令.题戚砥斋明经拈花图》词:“北地胭脂容易冷,剩有笼纱诗在。”

  • 画蛇足

    同“画蛇添足”。《后汉书.袁绍传》:“何意凶臣郭图,妄画蛇足,曲辞谄媚,交乱懿亲。”宋苏轼《与叶淳老侯敦夫张秉道同相视新河秉道有诗次韵》之一:“老病思归直暂寓,功名如幻终何得。从来自笑画蛇足,此事何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