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九回肠

九回肠

九:泛指多。忧思愁苦深重,使肚肠屡次为之回转。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负罪受辱的人难以安身,地位低贱的人多受诽谤和非议。我仅仅为李陵说了几句公道话,就横遭这种惨祸,被同乡耻笑,玷污了祖宗,我还有什么脸面再给父母上坟扫墓呢?即使再过一百代,这种污垢却更严重了。所以我极度痛苦,肠子一天要搅动多次,坐在屋内恍惚迷离,好像丢失了什么;外出时竟不知自己要到哪里去。每当想到自己遭到这种奇耻大辱,混身出冷汗,沾在衣裳上。”后以“九回肠”为咏内心忧愁至深的典故。

【出典】:

汉书》卷62《司马迁传》2736页:“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戮笑,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例句】:

南梁·简文帝《应令》:“望邦畿兮千里旷,悲遥夜兮九回肠。” 唐·白居易《长相思》:“思君春日迟,一日肠九回。” 唐·白居易《酬郑侍御多雨春空过》:“下疾不成双点泪,断多难到九回肠。” 唐·刘禹锡《望赋》:“秋之景兮悬清光,偏结情兮九回肠。” 唐·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唐·崔橹《春日即事》:“画桥春暖清歌夜,肯信愁肠日九回。” 唐·韩偓《登南神光寺塔院》:“无奈离肠日九回,强摅离抱立高台。” 宋·欧阳修《黄溪夜泊》:“楚人自古登临恨,暂到登临已九回。” 元·倪瓒《风雨》:“灯影半窗千里梦,泥涂一日九回肠。” 元·无名氏《玩江亭》3折:“盼望的我九回肠断,思量的我两眉僝僽。”


偏正 回环往复的忧思。形容忧虑、痛苦已经到了极点。语本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唐·唐彦谦《离鸾》:“下疾不成双点泪,断多难到~。”△多用于写人的忧虑焦急的心情。→困心衡虑。也作“九回肠断”、“九曲回肠”。


【词语九回肠】  成语:九回肠汉语词典:九回肠

猜你喜欢

  • 泰山小

    《庄子.齐物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大(泰)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庄子用秋毫之末为最大,泰山为最小,来说明不要局限在感官认识上去比较事物表面上的数量差别,而是要通过抽象思维去认识一切

  • 燕赤凤

    汉.伶玄《赵飞燕外传》:“赵后飞燕,……后所通宫奴燕赤凤者,雄捷能超观阁,兼通昭仪,……”汉成帝后赵飞燕与其妹共私通宫奴燕赤凤,争风吃醋,反目吵闹,为帝所知。后遂用为思念情人之典。宋.钱惟演《无题三首

  • 愚叟

    同“愚公”。唐李德裕《大孤山赋》:“虽愚叟之复生,焉能移其咫步。”【词语愚叟】   汉语大词典:愚叟

  • 万里之望

    获得富贵的希望。三国魏应璩《与侍郎曹长思书》:“王肃以宿德显授,何曾以后进见拔,皆鹰扬虎视,有万里之望。”【词语万里之望】  成语:万里之望

  • 高门纳驷

    源见“于公高门”。谓门第显赫。唐杨炯《大周明威将军梁公神道碑》:“既而幽垄埋魂,终降槐庭之赠;高门纳驷,式居第社之封。”【典源】 《汉书·于定国传》:“始(于) 定国父于公,其闾门坏,父老方共治之。于

  • 豹关

    《楚辞.招魂》:“虎豹九关,啄害下人些。”王逸注:“天门九重,使神虎豹执其开闭,主啄天下欲上之人而杀之。”后因以“豹关”指门庭森严。明刘基《蓦山溪.晚春》词:“登高凝睇,欲寄一封书,鸿路阻,豹关深,日

  • 铁榜

    明洪武五年(1372年)朱元璋命工部特制的铸在铁板上的榜文,象征这道律令如铁一般刚硬不变。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年,1368-1398年在位),字国瑞,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人。自号吴王前

  • 薪尽火传

    《庄子.养生主》:“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指,脂。古代无蜡烛,用脂肪裹薪点燃照明,叫烛薪。全句意思为烛薪烧尽,火种却一直留传下去。这一典故原是庄子所谓的形骸有尽但精神不灭的观点。后因以“薪

  • 东床腹

    同“东床坦腹”。唐白居易《和梦游春诗》:“既倾南国貌,遂坦东床腹。”【词语东床腹】   汉语大词典:东床腹

  • 间不容穟

    见〔投机之会,间不容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