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厝火积薪

厝火积薪

厝(cuò错):通“措”,放置。厝火积薪,把火放在堆积的柴草下面,比喻隐藏着极大的危险。西汉大臣贾谊曾上疏汉文帝指出社会弊病时说:“现在给您上书的人都说现实社会清明安定,这些人如果不是傻子,就是谄佞之徒。这种看法与事实相悖。把火种放在柴草垛的下面,自己睡在草垛上,在火还没有燃烧时,就认为平安无事。现今天下的形势,就是这种状况啊!”后以此典形容隐伏着巨大的危机和严重的灾祸。

【出典】:

汉书》卷48《贾谊传》2230页:“(贾)谊数上疏陈政事,多所欲匡建,其大略曰:‘……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且治矣,臣独以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

【例句】:

汉·赵壹《刺世疾邪赋》:“奚异涉海之失舵,坐积薪而待然?” 唐·韩偓《感事三十四韵》:“畏闻巢幕险,宁寝积薪然。” 宋·无名氏《大宋宣和遗事》贞集:“惜朝廷群用事,李邦彦辈持讲和之说,以图偷安目前,正如寝于厝火积薪之上,火未及然,自谓之安;迨其势焰薰灼,则焦头烂额而不可救也。” 金·元好问《癸己除夜》:“鼎定周元重,薪安汉已然。” 清·唐孙华《纪异》:“草茅何预安危事,贾谊忧深在积薪。” 清·杨潮观《贺兰山谪仙赠带》:“厝火积薪堪恸哭,不知忧国是何人?” 清·洪楝园《警黄钟》五出:“前日和议虽成,戎心叵测,是厝火积薪之下,累卵层楼之上。” 民国·赵尔巽《清史稿·诸王一》:“躬蹈四罪,而犹逞志角力,谬欲收拾人心,是厝薪于火而云安,结巢于幕而云固也。”


述补 将火放在堆积的柴草下。比喻隐藏着极大的危险。清·洪楝园《警黄钟》5出:“前日和议虽成,戎心叵测。是~之下,累卵层楼之上。”△用于危险情状。 →危在旦夕 ↔安安稳稳。 也作“厝薪于火”。


【典源】《汉书·贾谊传》:“夫抱火厝(cuo) 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

【今译】 汉代贾谊上书说,将火种放到堆积的木柴下而睡在上面,火尚未燃起来时,就认为很平安。今天天下的形势,跟这个有什么两样!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隐伏的祸患。

【典形】 厝火积薪、积薪待然、薪安汉已然、忧深在积薪。

【示例】

〔厝火积薪〕 清·杨潮观《贺兰山谪仙赠带》:“厝火积薪堪恸哭,不知忧国是何人?”

〔积薪待然〕 汉·赵壹《刺世疾邪赋》:“奚异涉海之失舵,坐积薪而待然?”

〔薪安汉已然〕 金·元好问《癸巳除夜》:“鼎定周元重,薪安汉已然。”

〔忧深在积薪〕 清·唐孙华 《纪异》:“草茅何预安危事,贾谊忧深在积薪。”


【词语厝火积薪】  成语:厝火积薪汉语词典:厝火积薪

猜你喜欢

  • 染须

    唐.刘禹锡《与歌者米嘉荣》:“近来时世轻先辈,好染髭须事后生。”刘禹锡在诗中对世上不尊重老人而愤慨,故以染须表意以讽之。后以此为咏老人之典。宋.陆游《剑南诗稿》卷一《谢李平叔郎中问疾》:“缘瘦重裁帽,

  • 牛耳

    源见“执牛耳”。指在某方面居于领袖地位的人。宋文天祥《二月六日海上战向南恸哭》诗:“身为大臣义当死,城下师盟愧牛耳。”清冯桂芬《洪鼎邮程诗思图》:“洪君清才出吾党,文社俨推牛耳长。”【词语牛耳】   

  • 夸父追日

    同“夸父逐日”。毛泽东《矛盾论》:“神话中的许多变化,例如《山海经》中所说的‘夸父追日’……并不是具体的矛盾所表现出来的具体的变化。”主谓 夸父,古传说中人物。夸父拼命追赶太阳。形容人们征服自然的愿望

  • 鼓洪炉燎毛发

    鼓:鼓风。洪炉:大火炉。燎:燃烧。 鼓起洪炉烈火,燃烧几根毛发。 比喻消灭敌人轻而易举。语出《三国志.魏志.王粲传》:“以此行事,无异于鼓洪炉以燎毛发。”《后汉书.何进传》:“今将军总皇威,握兵要

  • 邵平圃

    同“邵平田”。元许有孚《摸鱼子》词:“有双桧亭台,万荷池沼,安我邵平圃。”【词语邵平圃】   汉语大词典:邵平圃

  • 石户

    同“石户农”。三国 魏嵇康《太师箴》:“故子州称疚,石户乘桴,许由鞠躬,辞长九州。”【词语石户】   汉语大词典:石户

  • 徙突未黔

    源见“孔席不暖,墨突不黔”。谓忙于奔走,未及久留。孔觌《别象州陈守容德》诗:“徙突今未黔,班草尺一诀。”

  • 囊涩

    源见“阮囊羞涩”。谓身无钱财。《聊斋志异.鸦头》:“赵戏之曰:‘君倘垂意,当作冰斧。’……王曰:‘雅意极所感佩,囊涩奈何!’”【词语囊涩】   汉语大词典:囊涩

  • 疑玉

    源见“和氏之璧”。被人误认为石的璞玉。喻被暂时埋没的才能。唐黄滔《上赵起居启》:“若不仰投门馆,虔伫发扬,则永携疑玉以汍澜,长伴哑钟以泯默。”【词语疑玉】   汉语大词典:疑玉

  • 易俗移风

    改变习俗,转移风气。晋 常璩《华阳国志.先贤士女总赞下.梓潼士女》:“其高者,则严君味道,易俗移风。”陈去病《论戏剧之有益》:“惟兹新戏,最洽人情,易俗移风,于是焉在。”参见“移风易俗”。见“移风易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