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唇亡齿寒

唇亡齿寒

比喻利害关系密切,休戚与共。公元前658年,晋献公曾借道于虞以伐虢,虞大夫宫之奇谏之不听,致使虢失下阳之地。三年后,晋献公再次借道伐虢。宫之奇知道后,又向虞君进谏。他说,虢国是我国的领邦和屏障,虢如被灭,虞国也要跟着灭亡。俗话说,“唇亡齿寒”,正是指的我国和虢国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虞君没有采纳宫之奇的建议,当年冬,晋国在灭虢之后的还师途中,又顺便灭掉了虞国,应验了宫之奇的预言。

【出典】:

左传·僖公五年》:“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例句】:

战国策·韩二》:“唇揭者其齿寒。” 唐·卢照邻《五悲·悲穷通》:“毛落须秃,无叔子之明眉;唇亡齿寒,有张仪之羞舌。”


并列 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比喻关系密切,利害相关。语出《左传·僖公五年》:“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朱苏进、胡建新《康熙帝国》:“鳌拜:遏公啊,你要明白,我一旦倒台了,下一个就是你。~哪!”△描写关系密切。→唇齿相依 巢毁卵破 息息相关↔相忘江湖。 也作“唇竭齿寒”。


【典源】《左传·僖公五年》:“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 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今译】 春秋时,晋侯又一次向虞国借道去攻伐虢国。虞国大夫宫之奇向虞公进谏说:“虢国是我国的邻邦; 虢国若亡,虞国也不保。不能迁就晋国的贪心而招致祸患。过去曾借路给晋,已经过分了,怎能再借呢? 谚语说‘颊骨与牙床相互依存,嘴唇没有了牙齿就觉寒冷’,正好说明虞、虢两国的关系。”而虞公不听谏言,后晋借道先灭虢,返回时又灭虞。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彼此利害相关,互相紧密依存。

【典形】 齿寒、唇齿、唇齿国、唇亡、辅车、暮虢朝虞、唇亡齿枯、唇齿邦、唇齿累、忌唇齿。

【示例】

〔齿寒〕 清·王摅《落齿用昌黎韵》:“齿寒由唇亡,唇在今何恃。”

〔唇齿〕 唐·高适《酬河南节度使贺兰大夫》:“股肱瞻列岳,唇齿赖长城。”〔唇齿国〕 唐·杜甫《赠李八秘书别》:“战连唇齿国,军急羽毛书。”

〔唇亡〕 清·黄遵宪《再述》之二:“岂有行人真坐罪,忍看邻国到唇亡。”〔辅车〕 宋·刘筠《受诏修书述怀感事》:“处未加骈拇,于中或辅车。”

〔暮虢朝虞〕 金·元好问《俳体雪香亭杂咏》之二:“洛阳城阙变灰烟,暮虢朝虞只眼前。”


【词语唇亡齿寒】  成语:唇亡齿寒汉语词典:唇亡齿寒

猜你喜欢

  • 功成骨枯

    唐曹松《己亥岁》诗之一:“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后以“功成骨枯”指为了一己之利,让许多人付出牺牲。《中国近代思想史参考资料简编.告非难民生主义者》:“而今又孳孳然以奖励资本家为务,至不惜牺

  • 圣贤中

    源见“中圣人”。谓醉酒。宋辛弃疾《玉楼春.隐湖戏作》词:“日高犹苦圣贤中,门外谁酣蛮 触战?”

  • 凤箫

    源见“乘鸾”。指升仙的弄玉。南朝 梁何逊《七召.神仙》:“接鹄驭于后乘,追凤箫于前侣。”亦指箫或优美的箫声。后蜀顾夐《遐方怨》词:“凤箫歇,镜尘生。辽塞音书绝,梦魂长暗惊。”宋 吕渭老《好事近》词:“

  • 左图右史

    形容拥有很多书籍。又作“左右图史”。见唐杨绾(wǎn晚)的事迹。杨绾(?-777年),字公权,华州华阴(今陕西华阴)人,进士出身。安史之乱后,肃宗于灵武即位,绾从长安往奔,拜起居舍人、知制诰。累迁中书

  • 倚盖

    《淮南子.天文训》:“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高诱注:“倾,高也。”后因以“倚盖”比喻天的形状。《晋书.天文志上》:“天之居如倚盖,故极在人北,是其证也。极在天之中,而今在人北,所

  • 衣带诏

    《三国志.蜀先主传》:“先主未出时,献帝舅车骑将军董承辞受帝衣带中密诏,当诛曹公。”又《三国演义》二四回:“却说曹操见了衣带诏,与众谋士商议,欲废却献帝,更择有德者立之。”后因用“衣带诏”喻指统治集团

  • 画凌烟

    同“标凌烟”。宋赵鼎《最高楼》词:“吾衰矣,不慕勒燕然,不爱画凌烟。”

  • 悠然自得

    悠然:舒适闲雅的样子。自得:内心得意舒畅。王猛(325-375年),字景略,北海剧(今山东寿光县东南)人。前秦著名政治家,累迁司徒,主持政务,整顿吏治,奖励农桑,选拔人才,提倡儒学。掌管军机要务,统兵

  • 卜隐青门

    源见“东陵瓜”。谓择地归隐。宋张炎《蝶恋花.邵平种瓜》词:“卜隐青门真得趣。蕙帐空闲,鹤怨来何暮?”

  • 仁者依山

    《论语.雍也》:“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孔子说:智者通达,故喜爱流水;仁者安稳,故爱不移之山。智者心力常动,故自得其乐;仁者性情静默,故心宽而长寿。唐.李商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