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天经地义

天经地义

指正确而不可改变的道理。公元前519年,周王室发生王子朝之乱。周敬王避居洛阳城外,两年后,晋国执政大夫赵鞅召集诸侯会于黄父,并令各出粮食、军队,以为次年勤王之用。郑国大夫子太叔亦与此会,赵简子便向他问起接人待物之礼。子太叔回答道:“您所问的都是仪式而不是礼。我听我国原来的执政大夫子产说过,礼是天、地、人所必须遵循的共同规范。所以历代先王莫不尊崇礼。”一席话说得赵简子十分佩服,表示要“终身守此言”。

【出典】: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子太叔见赵简子,简子问揖让周旋之礼焉。对曰:‘是仪也,非礼也。’简子曰:‘敢问何谓礼?’对曰:‘吉也闻诸先大夫子产曰:‘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简子曰:‘鞅也请终身守此言也。’”

【例句】:

晋·潘岳《世祖武皇帝诔》:“咏言孝思,天经地义;问谁赞事,英彦髦士。”


并列 经,常规、原则。义,正理。指不容置疑的法则或道理。也比喻理所当然,无可非议。语本《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环》:“在人民之中,~也应该包括你——我心爱的妻子!”△常用于事理方面。→理所当然 ↔岂有此理


解释天地间本当如此,不可更改的道理。

出处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春秋时期,晋国大臣赵鞅在晋国黄父(地名)会见各诸侯国大臣,商量如何安定动荡的周王室。赵鞅命令各诸侯国的大夫们向流离中的周天子输送粮食,并调动好保卫王室的将士,决定第二年送天子回到故都。这时,恰好郑国的大臣吉进见赵鞅,赵鞅就向吉询问拜谢谦让、进退周旋的礼节。吉说:“你问的这些都只是仪式,不是礼节。”赵鞅又问:“那什么叫礼呢?”吉回答说:“我从我们国家以前的大臣子产那里听说,礼是上天的法则,大地的根本,民众行动的依据。”然后又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阐发,最后总结说:“在上位者要谨慎行动,使人们相信政令,要用祸福赏罚来制约生死。如果最终悲哀、欢乐不违背礼节,就能跟天地的本性相和谐。”赵鞅听后赞叹不已,说:“哎呀,礼的规模和含义,真是宏大到极点了。”

近义理所当然

例句

人要为生存而劳动、奋斗,这是天经地义的。


【词语天经地义】  成语:天经地义汉语词典:天经地义

猜你喜欢

  • 猗顿赀

    《史记》卷一二九《货殖列传》:“猗顿用盬盐起。”南朝宋.裴骃《史记集解》引《孔丛子》:“猗顿,鲁之穷士也。……闻朱公富,往而问术焉。朱公告之曰:‘子欲速富,当畜五牸。’于是乃适西河,大畜牛羊于猗氏之南

  • 隐雾

    源见“南山雾豹”。谓隐遁待时。唐钱起《归义寺题震上人壁》诗:“尧皇未登极,此地曾隐雾。”【词语隐雾】   汉语大词典:隐雾

  • 惜人琴

    同“哭人琴”。唐张九龄《大唐故光禄大夫徐文公神道碑铭》:“官供羽帐,士惜人琴。已矣终古,平生德音。”

  • 父天

    《春秋感精符》:“人主与日月同明,四时合信,故父天母地,兄日姊月。”后因称父亲为“父天”。宋王禹偁《右卫上将军赠侍中宋公神道碑奉撰敕》:“公即房州太师之长子也,方居幼学,爰丧父天。”【词语父天】   

  • 东坡肉

    宋.周紫芝《竹坡诗话》:“东坡性喜嗜猪,在黄冈时尝戏作〈食猪肉诗〉云:‘黄州好猪肉,价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指用大块不切割

  • 桐叶封弟

    指周成王姬诵用桐叶封弟弟姬叔虞。后以此典比喻帝王封拜,口无戏言,说话算数;或用以咏桐。周成王,姬诵。周武王姬发之子。周武王姬发死,周成王姬诵年幼,由叔父周公旦摄政(代皇帝处理政务)。周成王姬诵亲政后继

  • 庾悦吝子鹅

    《宋书.庾悦传》:“初(刘)毅家在京日,贫约过常,尝于乡曲士丈夫往东堂共射。时悦为司徒右长史,暂至京,要府州僚佐共出东堂。毅已先至,遣与悦相闻,曰:‘身久踬顿,营一游集甚难。君如意人,无处不可为适,岂

  • 社肉分平

    源见“陈平分肉”。谓办事公平。唐 周昙《咏史诗.曲逆侯》:“社肉分平未足奇,须观大用展无私。”

  • 晋莼鲈

    源见“莼羹鲈脍”。形容思乡之情。张翰,晋朝人,故称。元陈孚《平江》诗:“故里空传吴稻蟹,寒祠犹记晋莼鲈。”

  • 中兴榜

    源见“云台画像”。谓功臣名将获得殊荣。唐黄滔《寄陈磻隐居》诗:“虚左中兴榜,无先北海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