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徒有虚名

徒有虚名

只有一个虚名,指名声虽好,无实际内容。李元忠(486-545年),赵郡柏人(今河北隆尧)人。以忠孝仁恕盛称于世。东魏孝静帝天平四年(537年),任光州(今河南光山一带)刺史,当时正值灾荒,百姓无食,面呈菜色。元忠上表朝廷,请求开仓放赈,救济灾民,等到秋收之后再补偿所用的粮食。但朝廷只允许他用一万石粮食赈灾。元忠粗略地估计了一下,平均每家分放不过一升、一斗。只落了个赈济灾民的好名声,根本解决不了实情。于是便私自作主,拿出十五万石粮食救济百姓。赈灾之事完成后,才上表陈述这件事,朝廷不仅没有责怪他,反而嘉奖了他。

【出典】:

北齐书·李元忠传》卷22,314页:“……元忠表求赈贷,俟秋征收。被报,听用万石。元忠以为万石给人,计一家不过升斗而已,徒有虚名,不救其弊,遂出十五万石以赈之,事讫表陈,朝廷嘉而不责。”

【例句】: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35回:“久闻刘景升善善恶恶,特往谒之。及至相见,徒有虚名,盖善善而不能用,恶恶而不能去者也。” 清·刘鹗《老残游记》7回:“此人十四五岁时,在嵩山少林寺学举棒,学了些时,觉得徒有虚名,无甚出奇制胜处。”


述宾 空有其名,没有实际内容或真实本领。语出《北齐书·李元忠传》:“元忠以为万石给人,计一家不过升斗而已,徒有虚名,不救其弊。”《老残游记》7回:“学了些时,觉得~,无甚出奇致胜处。”△贬义。多用于学识、本领方面。→有名无实↔名副其实 名不虚传。 也作“徒负虚名”、“徒拥虚名”、“徒有其名”。


【词语徒有虚名】  成语:徒有虚名汉语词典:徒有虚名

猜你喜欢

  • 赤绳系足

    同“赤绳绾足”。《醒世恒言.吴衙内邻舟赴约》:“若是五百年前合为夫妇,月下老赤绳系足,不论幽期明配,总是前缘判定,不亏行止。”主谓 男女结成婚姻。唐·李复言《续玄怪录·定婚店》载:杜陵韦固,少孤,旅次

  • 读书三遍不忘

    唐.韩愈《张中丞传后叙》:“有于嵩者,少依於巡。……尝见嵩读汉书,谓嵩曰:‘何为久读此?’嵩曰:‘未熟也。’巡曰:‘吾於书读不过三遍,终身不忘也。’因诵嵩所读书,尽卷不错一字。嵩惊,以为巡偶熟此卷,因

  • 十八公

    《三国志.吴书.孙皓传》:“以左右御史大夫丁固、孟仁为司徒、司空。”裴松之注引《吴书》:“初,固为尚书,梦松生其腹上,谓人曰:‘松字十八公也,后十八岁,吾其为公乎!’”丁固曾梦见松生腹上,因对人说,松

  • 风中花

    同“风花”。宋杨万里《都下和同舍客李元老承信赠诗之韵》:“人生匹似风中花,荣瘁升沉岂非偶。”

  • 开汤罟

    源见“网开三面”。谓打开三面猎网。比喻除去恶势力。唐杜牧《李甘诗》:“太和八九年,训 注极虓虎……其冬二凶败,涣汗开汤罟。”

  • 陈王宴平乐

    《文选》卷二十七、三国魏.曹子建(植)《名都篇》:“我归宴平乐,美酒斗十千。脍鲤臇胎虾,寒鳖炙熊蹯。鸣俦啸匹旅,列坐竟长筵。”平乐,指汉平乐观。三国魏陈思王曹植,在乐府诗《名都篇》中,咏唱京洛贵族子弟

  • 恨入心髓

    参见:恨入骨髓见“恨入骨髓”。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西北水田》:“王为直隶宁晋人,以故有桑梓巨害之疏。是后中原士夫,深为子孙忧,~,牢不可破。”【词语恨入心髓】  成语:恨入心髓

  • 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这样的人得了这样的病。 表示对人感染某种疾病的惋惜之情。语出《论语.雍也》:“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南史.周兴嗣传》:“帝抚其手,嗟曰:‘斯人而有

  • 钓璜玉

    同“钓璜”。宋杨冠卿《霜天晓角.次韵李次山提举渔社词》词:“却把渔竿远去,骑鲸背,钓璜玉。”

  • 五鲭

    同“五侯鲭”。宋孙觌《别象州陈守荣德》诗:“庖珍问五鲭,饼字炊十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