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扪虱雄谈

扪虱雄谈

同“扪虱而谈”。清张问陶《苻秦王武侯墓下作》诗:“扪虱雄谈举世无,英雄毕竟耻为儒。”


【典源】 《太平御览》 卷九五一引《续晋阳秋》曰:“咸阳王猛被緼袍而诣桓温,一靦谈当时之事,猛摸虱而言,旁若无人,温察而奇之。”《初学记》卷五引崔鸿《前燕录》曰:“王猛隐华山。桓温入关,猛被褐而诣之,一面说当代之事,扪虱而言,旁若无人。”《晋书·王猛传》亦载。

【今译】晋代王猛少时家境贫穷,靠卖畚箕为生。他胸怀大志,博学多闻,在华山隐居。当桓温率兵入关中时,王猛身穿破旧的短衣前去求见。在桓温面前,他一面滔滔不绝地纵论天下大事,一面把手伸进衣襟里捉虱子,旁若无人。桓温为之称奇。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人胸怀才略,谈吐不凡,态度从容而不拘小节。

【典形】 被褐、扪虱、扪虱剧谈、扪虱谈、扪虱雄谈、雄谈扪虱、扪故衣虱、扪虱雄豪、虱堪扪、王猛扪虱。

【示例】

〔被褐〕 明·高启《读史》:“军门被褐异隆中, 抱策归秦竟事戎。”

〔扪虱〕 唐·李白《赠张相镐》:“扪虱对桓公,愿得论悲辛。”

〔扪虱剧谈〕 宋·陆游《病起书怀》:“扪虱剧谈空自许,闻鸡浩叹与谁同。”

〔扪虱雄谈〕 清·王士禛《送戴务旃游华山》:“扪虱雄谈事等闲,余情盘簿写孱颜。”

〔雄谈扪虱〕清·黄鷟来《岁暮杂感》:“雄谈扪虱人偏远,问舍求田道亦穷。”


猜你喜欢

  • 来暮

    《后汉书.廉范传》:“建初中,迁蜀郡太守,其俗尚文辩,好相持短长,范每厉以淳厚,不受偷薄之说。成都民物丰盛,邑宇逼侧,旧制禁民夜作,以防火灾,而更相隐蔽,烧者日属。范乃毁削先令,但严使储水而已。百姓为

  • 饥曼倩

    《汉书.东方朔传》:“上(汉武帝刘彻)知朔多端,召问朔:‘何恐朱儒为?’对曰:‘臣朔生亦言,死亦言。朱儒长三尺余,奉一囊粟,钱二百四十。臣朔长九尺余,亦奉一囊粟,钱二百四十。朱儒饱欲死,臣朔饥欲死。臣

  • 夏虫不可语冰

    《庄子.秋水》:“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这是北海若开导河伯的一段话,意思是说对井蛙不能说海如何的大,因为它拘限于废井

  • 老汉滨

    《后汉书.荀叔传》附《荀爽传》:“后遭党锢,隐于海上,又南遁汉滨,积十余年,以著述为事,遂称为硕儒。”东汉颍川颍阳人荀爽,字慈明,为避党锢之祸,曾隐遁汉水之滨十余年,专门著述,遂为大儒。后用为隐遁之典

  • 子卯不乐

    古代国君认为子日、卯日是不祥的日子,在这两天不奏音乐,作为对自己的警戒。事见《左传.昭公九年》晋膳宰屠蒯的话“辰在子卯,谓之疾日,君彻宴乐,学人舍业”。注:“疾,恶也”,即恶日。亦见《礼记.檀弓下》:

  • 画万国

    《汉书.地理志上》:“昔在黄帝,作舟车以济不通,旁行天下,方制万里,画野分州,得百里之国万区。”传说上古黄帝曾将天下画(同划)分为一万国。后人遂以此典喻指治国有方或所辖地域辽阔。唐.杜牧《郡斋独酌》诗

  • 樵柯烂尽

    源见“柯烂忘归”。谓光阴流逝,时间漫长。宋陆游《余年四十六入峡忽复二十三年感怀赋长句》:“樵柯烂尽棋方剧,客甑炊成梦未回。”【词语樵柯烂尽】  成语:樵柯烂尽汉语大词典:樵柯烂尽

  • 左慈危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左慈传》:“左慈字元放,庐江人也。少有神道。……后操(指曹操)出近郊,士大夫从者百许人,慈乃为赍酒一斤,脯一斤,手自斟酌,百官莫不醉饱。操怪之,使寻其故,行视诸鑪,悉亡其酒脯矣。

  • 博我以文

    博:广博。这里用作动词,是使其广博的意思。文:指文献典籍。 意谓用各种文献来丰富我的知识。语出《论语.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宋.徐铉《池州重建紫极宫碑铭》:“铉

  • 月丽于箕

    箕:星名,二十八宿之一。旧说箕星主风。月亮附于箕宿,是起风的征兆。《春秋纬》:“月丽于箕,风扬不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