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权宜之计

权宜之计

原指因时因事而变通处理方法。后泛指在不得已情况下暂且采取的一种临时措施。王允(137-192年),字子师,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王允“少好大节,有志于立功。”献帝初,官至司徒,守尚书令,时董卓专权,又有吕布为其爪牙。王允秘密串联,联络朝臣,同时又以美人计离间董卓、吕布关系,从而诛灭董卓。但是自此之后,王允以为大祸已去,不再审时度势,相机处理,属下也都离心离德,以致不久之后,董卓余部发动叛乱时,王允惨遭灭族之祸。

【出典】:

后汉书》卷66第2176页《王允传》:“允性刚棱疾恶,初惧董卓豺狼,故折节图之。卓即歼灭,自谓无复患难,及在际会,每乏温润之色,杖正持重,不循权宜之计,是以群下不甚附之。”

【例句】: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乔太守乱点鸳鸯谱》:“我叫你去,不过权宜之计,如何却做出这般没天理事体。”


偏正 为了解决眼前的难处而采取的暂时的变通计策。《后汉书·王允传》:“及在际会,每乏温润之色,杖正持重,不循~,是以群下不甚附之。”△多用于指紧急状态之下不得已而用之的应急策略。↔百年大计


解释权宜:暂时适宜。指为应付某种情况而采取的临时措施。

出处后汉书·王允传》:“卓既歼灭,自谓无复患难,及在际会,每乏温润之色,杖正持重,不循权宜之计,是以群下不甚附之。”

东汉后期,在外戚和宦官的轮番专权之下,汉朝已经奄奄一息。为了对付宦官,董卓被征召入京,他在诛灭宦官的同时趁机把持了朝廷政权。其后,董卓的倒行逆施激起了朝野的反对。王允时任司徒,暗中结纳吕布,制造吕布和董卓的矛盾。汉献帝初平三年(公元192年),最终趁皇帝大会群臣的机会利用吕布杀掉了董卓。

王允本来性格刚直,以前担心豺狼一样的董卓,所以有所收敛。董卓死后,王允以为再也没有什么祸患和危难了,就松懈下来,重新恢复了以前的性格。每次聚会时,缺少温和之色,秉持正义、一丝不苟,不针对具体情况而临时采取变通措施,因此大臣、手下都不大拥戴他,和他的关系渐渐疏远。这时,董卓原来的手下李傕、郭汜趁机反攻,带兵杀回长安,王允被灭族。

反义百年大计

例句

“一国两制”不是一种权宜之计和过渡性措施,而是由国家宪法和法律作保证的一项长期的国策。


【词语权宜之计】  成语:权宜之计汉语词典:权宜之计

猜你喜欢

  • 如履薄冰

    同“如履如临”。汉蔡邕《西鼎铭》:“于时侍从陛阶,与闻公之昌言者,莫不惕厉,如履薄冰。”述宾 好像走在薄冰上面。比喻非常谨慎小心。语出《诗经·小雅·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朱苏进、胡

  • 贪多务得

    形容欲望很大。唐代韩愈《进学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连动 务,务必,必定。原指学习欲望极强,尽多地获得知识。后也指贪心

  •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呦呦:鹿的叫声。苹:即“藾蒿”,是一种青叶白茎的野草。鼓:弹奏。瑟:古代弦乐器。笙:古代簧管乐器。 鹿儿呦呦鸣叫,呼唤伙伴同吃苹草。我的贵宾一起聚会,也要弹瑟吹笙热热闹闹。 形容古代贵族宴会的欢乐

  • 银瓶

    源见“瓶沉簪折”。比喻男女之情事。宋谢逸《醉落魄》词:“银瓶已断丝绳汲。莫话前欢,忍对屏山泣。”【词语银瓶】   汉语大词典:银瓶

  • 引锥刺股

    同“悬梁刺股”。《歧路灯》九五回:“要知男儿知悔后,引锥刺股并非难。”其他 锥,锥子;股,大腿。晚上读书时想睡觉,就用锥子自刺大腿。语本《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 水满金山

    同“水漫金山”。鲁迅《坟.论雷峰塔的倒掉》:“〔法海〕便把他藏在金山寺的法座后,白蛇娘娘来寻夫,于是就水满金山。”见“水漫金山”。鲁迅《坟·论雷峰塔的倒掉》“(法海禅师)便将他藏在金山寺的法座后,白蛇

  • 黄衣童子

    源见“黄雀报”。喻指感恩之人。唐骆宾王《上廉察使启》:“则白羽书生,自铭恩于食稻;黄衣童子,将赛德于餐花。”

  • 移山志

    源见“愚公移山”。喻宏伟大志。唐许浑《送岭南卢判官罢职归华阴山居》诗:“东堂旧屈移山志,南国新留煮海功。”【词语移山志】   汉语大词典:移山志

  • 马齿徒增

    原谓马的年岁加长,后泛作自谦年齿增长之意。公元前658年,晋献公想攻伐虢国,大臣荀息劝他以宝马、美玉贿赂虞君借道伐虢。晋献公怕虞君收了贿赂而不肯借道。荀息认为,虞是小国,必不敢如此。如果接受礼物而允许

  • 芜蒌粥

    同“滹沱麦饭”。清赵翼《连日无蔬菜至平戛买得萝卜大喜过望》诗:“灌顶醍醐浆,活命芜蒌粥。”芜蒌,指无蒌亭。【词语芜蒌粥】   汉语大词典:芜蒌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