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桃李

桃李

汉.韩婴《韩诗外传》第七卷第二十章:“魏文侯之时,子质仕而获罪焉,去而北游,谓简主(赵简子,名鞅)曰:‘从今已后,吾不复树德于人矣。’简主曰:‘何以也?’质曰:‘吾所树堂上之士半,吾所树朝廷之大夫半,吾所树边境之人亦半。今堂上之士恶我于君,朝廷之大夫恐我以法,边境之人劫我以兵,是以不复树德于人也。’简主曰:‘噫!子之言过矣。夫春树桃李,夏得荫其下,秋得食其实;春树蒺藜,夏不可采其叶,秋得其刺焉。由此观之,在所树也。’”又《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汉.刘向《说苑.复恩》亦有类似记载。

赵简子以栽种桃李,夏得其荫,秋得其实;而栽种蒺藜,夏不能摘叶,秋只能得刺作对比,教育人要慎重选择培养对象。后遂以“桃李”比喻所培养的学生或所举荐的人才,以“满城桃李”、“桃李满天下”比喻所培养的学生之多或所举荐的人才之众。

唐.白居易《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久视元年》:狄仁杰好荐士,“或谓仁杰曰:‘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


“桃”指桃树; “李”指李树,二字连言为 “桃李”,喻指所栽培的后辈或所教的学生。这个比喻意义几乎是人所共知的,但所栽培的后辈或所教的学生,为什么以 “桃李”来比喻呢? 出处何在?

韩诗外传》卷七: “夫春树桃李者,夏得阴 ( 荫) 其下,秋得其实; 春树蒺藜者,夏不可采其叶,秋得其刺焉。”后遂以 “桃李”比喻所栽培的后辈或所教的学生。

唐代武则天时,大臣狄仁杰曾推荐过张柬之、姚元崇等数十人,都成为了名臣。有天,有个朋友来做客,笑着对他说: “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 《资治通鉴·唐则天皇后久视元年》) 据说,当时有个半通的文人不明此话的含义,心里想: “怎么回事,天下的桃树、李树都种到狄家去了?!”这当然是一个 “望文生义”的笑话了。


【词语桃李】   汉语词典:桃李

猜你喜欢

  • 华而不实

    比喻文章词藻华丽但内容空洞,或形容言过其实,表面好看,不讲实效。公元前622年,晋国大夫阳处父出使卫国后,回国途中,在宁邑旅舍下榻。旅舍负责官员宁嬴陪他返回国都,但只送他到温这个地方便回来了。宁嬴的妻

  • 子虚无是

    同“子虚乌有”。清董元恺《喜迁莺.钱燕谷移居》词:“移向苍梧廉石,历落嵚?可喜。相对处,只倪迂 米癖,子虚无是。”

  • 接舆行歌

    源见“接舆歌凤”。指隐居闲散生活。三国 魏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子房之佐汉,接舆之行歌……殊途而同致,循性而动,各附所安。”

  • 贫不学俭,富不学奢

    贫穷的人不学节俭也会节俭,富有的人不学奢侈也会奢侈。 表示环境、习惯对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语出唐.马总《意林》卷五引《任子》:“谚云:‘富不学奢而奢,贫不学俭而俭’。人情皆然,唯圣人能节之。”唐.马

  • 蝶梦庄周

    同“蝶化庄生”。元朱晞颜《哨遍.题坐忘斋》词:“想蝶梦庄周,周迷蝶梦,蘧蘧自适无非己。”

  • 顷刻开花

    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一一三下南唐.沈汾《续仙传.殷文祥》:“殷七七,名文祥,又名道筌,常自称七七。俗多呼之,不知其何所人也。……周宝于长安识之……及宝移镇浙西,数年后,七七忽到,复卖药。宝闻之惊喜

  • 掣肘

    战国末秦相吕不韦等编《吕氏春秋.具备》:“宓子贱治亶父(又作“单父”),恐鲁君之听谗人,而令己不得行其术也。将辞而行,请近吏二人于鲁君,与之俱至于亶父。邑吏皆朝,宓子贱令吏二人书,吏方将书,宓子贱从旁

  • 二疏辞汉

    同“二疏还乡”。前蜀杜光庭《怀古今》诗:“君不见二疏辞汉飘飘归故林,胡为乎冒进贪名践危途与倾辙。”

  • 粉爹

    同“粉父”。宋周密《浩然斋雅谈》卷上:“又指王师约之父克臣为粉爹。”

  • 飞蛾赴烛

    见“飞蛾赴火”。宋·黄庭坚《演雅》:“蛣蜣转丸贱苏合,~甘死祸。”【词语飞蛾赴烛】  成语:飞蛾赴烛汉语大词典:飞蛾赴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