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楚囚南冠

楚囚南冠

参见:楚奏


【典源】《左传·成公九年》:“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zhi) 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使税 (tuo,脱) 之,召而吊之。再拜稽首。问其族,对曰:‘冷(伶) 人也。’公曰:‘能乐乎?’对曰:‘先人之职官也,敢有二事?’使与之琴。操南音。公曰:‘君王何如?’对曰:‘非小人之所得知也。’……公语荡文子,文子曰:‘楚囚,君子也。言称先职,不背本也。乐操土风,。不忘旧也。……君盍归之? 使合晋、楚之成。’”

【今译】 春秋时,一次晋侯视察军府,看到钟仪,便问官吏:“那戴着南人帽子而被囚禁的是谁?”官吏回答:“是郑人所献的楚国俘虏。”晋侯让人把他释放,并召见慰问他。晋侯问钟仪的身世、官职,钟仪说为乐官,又问能否奏乐,回答说这是祖职,不敢从事其他。于是晋侯命人给他琴,钟仪弹了楚国乐曲。晋侯又问起楚王情况,钟仪不作正面回答。事后齐侯将情况告诉范文子,范文子认为钟仪是高尚君子,建议放他回国。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困居他乡,怀恋故土; 或用以指被囚禁的人。

【典形】 悲歌学楚囚、操南音、楚臣冠、楚地囚、楚冠、楚怀、楚囚、楚奏、楚奏哀、观囚军府、恋楚、南冠、南冠楚囚、南冠君子、南冠学戴、琴哀土风、忘楚操、系钟仪、钟仪囚、楚音感钟仪、琴寄南音、钟仪楚音、南冠相对、我囚向楚、楚琴悲、楚君子、楚囚哀、奏钟仪、伤楚奏。

【示例】

〔悲歌学楚囚〕 宋·苏轼《陈州与文郎逸民饮别》:“此身聚散何穷已,未忍悲歌学楚囚。”

〔操南音〕 宋·萧灼《题汪水云诗卷》:“南冠岌操南音,此意此心千万古。”

〔楚臣冠〕 清·丁澎.《度岭见长城》:“沧海不沉秦女石,浮云欲动楚臣冠。”

〔楚地囚〕 唐·李白《流夜郎半道承恩放还》:“悲作楚地囚,何由秦庭哭。”

〔楚冠〕 朱·孙觌《西徐上梁文》:“属开晏婴齐屦之言,遂解钟仪楚冠之絷。”

〔楚怀〕 唐·李白 《淮南卧病书怀》:“楚怀奏钟仪,越吟比庄舄。”

〔楚囚〕 宋·陆游《黄州》:“局促常悲类楚囚,迁流还叹学齐优。”

〔楚奏〕 三国·王粲《登楼赋》:“钟仪幽而楚奏兮,庄舄显而越吟。”

〔观囚军府〕 北周·庾信《周大将军赵公墓志铭》:“载酒属车,幸无冤气;观囚军府,或听鸣琴。”

〔恋楚〕 唐·白居易 《东南行一百韵》:“钟仪徒恋楚,张瀚浪思吴。”

〔南冠〕 唐·骆宾王《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南冠楚囚〕 宋·严日益《题汪水云诗卷》:“南冠楚囚血化碧,恨入胡笳十八拍。”

〔南冠君子〕 唐·李白《万愤词投魏郎中》:“九土星兮,嗷嗷凄凄。南冠君子,呼天而啼。”

〔南冠学戴〕 清·黄景仁《寄洪对岩》:“南冠学戴竟何心? 落日登临怆别深。”

〔琴哀土风〕 北周·庾信《周太子太保步陆逞神道碑》:“白马无路,乌江不通,笛吟乡里,琴哀土风。”

〔忘楚操〕北周·庾信《谨赠司冠淮南公》:“遂令忘楚操,何但食周薇。”〔系钟仪〕唐·刘禹锡《游桃源一百韵》:“楚秦系钟仪,商歌劳宁戚。”

〔钟仪囚〕 宋·苏轼《正辅既见和复次前韵》:“我亦霑霈渥,渐解钟仪囚。”


猜你喜欢

  • 绝缨会

    源见“绝缨”。泛指宴会、聚会等。元无名氏《斗鹌鹑.妓好睡》曲:“绝缨会上难侍立,才烛灭,早魂魄昏迷。”【典源】 《韩诗外传》卷七:“楚庄王赐其群臣酒。日暮酒酣,左右皆醉。殿上烛灭,有牵王后衣者。后扢(

  • 分香卖履

    汉.曹操《遗令》:“余香可分与诸夫人,不命祭。诸舍中(指众妾)无所为,可学做组履卖也。”《文选》卷六〇晋.陆机《吊魏武帝文序》引作:“汝等时时登铜雀台,望吾西陵墓田。又云,余香可分与诸夫人,诸舍中无所

  • 魏珠照乘

    源见“魏车委照”。指魏国拥有的宝珠,其光可以照亮车乘。极言其物的珍贵。宋周邦彦《黄鹂绕碧树.春情》词:“纵有魏珠照乘,未买得流年住。”

  • 兔守

    源见“守株待兔”。谓墨守经验不知变通。清 黄鷟来《壬午冬日归自娄水》诗:“行藏犹兔守,卷帙笑萤干。”

  • 三已心

    源见“三已无愠色”。指不以一再罢官为意的情怀。唐张说《赠赵侍御》诗:“长沙?作赋,任道可知浅。请从三已心,荣辱两都遣。”【词语三已心】   汉语大词典:三已心

  • 岩筑

    同“版筑”。《后汉书.郅恽传》:“昔文王拔吕尚于渭滨,高宗礼傅说于岩筑,桓公取管仲于射钩,故能立弘烈,就元勋。”明谢肇淛《五杂俎.事部二》:“然士贵自立如何耳。如其人,则鳏夫岩筑,可以登庸。”【词语岩

  • 青蘋风

    战国楚.宋玉《风赋》:“王曰:‘夫风始安生哉?’宋玉对曰:‘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蘋之末。’”蘋,即萍。“青蘋风”指风之初起乍作,因宋玉《风赋》而得此称。后世遂用为咏风的典故。元.汤式〔南吕.一枝花〕《题

  • 贪多嚼不烂

    比喻一味求多,结果反而达不到目的。语出《宝林禅师语录.婺州云黄山宝林禅寺》:“僧云:‘明眼衲僧因甚脚跟下红丝线不断?’师云:‘贪多嚼不细。’”后多引作〔贪多嚼不烂〕。《二刻拍案惊奇.襄敏公元宵失子》记

  • 碧潭双剑

    源见“丰城剑气”。指传说中沉没潭底的双剑。喻英才未遇。宋张元幹《风流子.政和间过延平双溪阁落成席上赋》词:“不似碧潭双剑,犹解相将。”

  • 珠盘玉敦

    源见“执牛耳”。指订立盟约。明张煌言《祭建国公郑羽长文》:“忆昔在滃,同盟连翩;珠盘玉敦,实惟九贤。”见“珠槃玉敦”。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祝盟第十》:“騂毛白马,~,陈辞乎方明之下,祝告于神明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