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沆瀣一气

沆瀣一气

钱易南部新书》戊集载:唐代崔瀣参加科举考试,被考官崔沆录取,当时有人嘲笑说:“座主门生,沆 瀣一气。”后以“沆瀣一气”指气味相投的人联结一起。今多用于贬义。清 和邦额《夜谭随录.某太医》:“天之报施老奴者,如此不爽,纵有百子,亦必沆 瀣一气,岂复有以德报怨者?”


主谓 比喻气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宋·钱易《南部新书》戊集载,唐朝崔瀣参加科举考试,被考官崔沆录取。当时有人嘲笑说:“座主门生,~。”王火《战争和人》8卷:“他是个会看潮流也识时务有点两面的人物,同他见见,并非同他~,没有什么不好。”△贬义。用于指人勾结在一起做坏事。→狼狈为奸 一丘之貉 ↔格格不入


“沆 ( hànɡ) 瀣 ( xiè) 一气”指气味相投、互相勾结,用于贬义。

沆瀣”为什么 “一气”呢?

沆瀣”,夜间的水气、露水。 《集韵》: “沆瀣,海气。一曰露气,一曰北方夜半之气。”夜里的水气、露气自是同类之物,难以区分开来,故为 “一气”。所以气味相投谓之 “沆瀣一气”。

宋·钱易 《南部新书·戊集》: “又乾符二年,崔沆放崔瀣,谭者称座主门生,沆瀣一气。”这说的是唐代读书人崔瀣,进京赴试,榜上有名,心中十分高兴。可是,他不久听人议论说,自己能考上,是因为主考官叫崔沆,二人是同姓师生关系,名字的意思也差不多,所以开玩笑说他俩是 “座主门生,沆瀣一气”。崔瀣根本不认识考官崔沆,人们这样说,他真感到十分冤枉。

后来,“沆瀣一气”也就传用开来,意指互相勾结、臭味相投。宋·王谠 《唐语林·补遗》有详载。


【词语沆瀣一气】  成语:沆瀣一气汉语词典:沆瀣一气

猜你喜欢

  • 启体

    同“启手启足”。《后汉书.崔骃传》:“贵启体之归全兮,庶不忝乎先子。”《宋书.谢瞻传》:“临终,遗晦书曰:‘吾得启体幸全,归骨山足,亦何所多恨。’”【词语启体】   汉语大词典:启体

  • 金屋贮娇

    同“金屋藏娇”。南朝 梁费昶《长门怨》诗:“金屋贮娇时,不言君不入。”主谓 原指汉武帝幼时喜爱阿娇,要用金屋让其居住一事。形容纳娶美丽女子为妻妾。语本汉·班固《汉武故事》:“胶东王(刘彻)数岁,长公主

  • 右军哀乐

    源见“东山丝竹”。指中年之后以丝竹之乐排遣伤感。李详《上巳携刘氏两生坐小沙渡修禊作此示之》诗之一:“不省右军哀乐意,令人回忆永和初。”

  • 桥梓

    《尚书大传.周传.梓材》:“伯禽与康叔朝于成王,见乎周公,三见而三笞之。二子有骇色,乃问于商子曰:‘吾二子见于周公,三见而三笞之,何也?’商子曰:‘南山之阳有木名桥,南山之阴有木名梓,二子盍往观焉。’

  • 玉契

    《新唐书.车服志》:“皇太子以玉契召,勘合乃赴。亲王以金,庶官以铜,皆题某位姓名。”后因以“玉契”借指太子。宋范成大《东宫寿》诗:“视膳斑衣拱,传觞玉契将。”【词语玉契】   汉语大词典:玉契

  • 鸿爪留痕

    同“鸿爪雪泥”。清袁枚《逾月再至见江孝廉和章喜叠前韵》:“偶将鸿爪留痕在,不料牙琴渡海来。”

  • 其貌不扬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今子少不扬。”杜预注:“颜貌不扬显。”后以“其貌不扬”形容人的容貌平常。清 吴炽昌《客窗闲话续集.某少君》:“今又闻其来也,皆惧,及相晤,其貌不扬。父甚狐疑,两兄直叱为妄冒。

  • 党锢之祸

    参见:党议偏正 以党同伐异所禁锢的祸害。语本《后汉书·灵帝纪》:“为钩党下狱死者百余人,诸附从者锢及五属。”宋·洪迈《容斋续笔》卷4:“汉~,知名贤士死者以百数。”△贬义。多用于祸患方面。也作“党人之

  • 暮夜金

    《后汉书.杨震传》:“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汉杨震被郑骘举荐为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赴任之时道经昌邑。杨震所推荐的王密时为昌邑县令。王密夜晚

  • 召南棠

    同“召公棠”。《甘棠》三章,在《诗.召南》中,故称“召南棠”。唐柳宗元《弘农公复为大僚天监昭明人心感悦宗元窜伏湘浦拜贺末由谨献五十韵以毕微志》:“敬逾齐国社,恩比召南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