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盲人摸象

盲人摸象

《大般涅槃经》卷三二:“尔时大王,即唤众盲各各问言:‘汝见象耶?’众盲各言:‘我已得见。’王言:‘象为何类?’其触牙者即言象形如芦菔根,其触耳者言象如箕,其触头者言象如石,其触鼻者言象如杵,其触脚者言象如木臼,其触脊者言象如床,其触腹者言象如瓮,其触尾者言象如绳。”

摸象的盲人各根据自己摸到的一部分,便对象的形象作出了片面的结论。后因以“盲人摸象”、“盲人说象”、“瞎子摸象”,比喻对事物缺乏全面了解的片面观点。

元.黄溍《书袁通甫诗后》:“吾侪碌碌,从俗浮沈,与先生相去远甚,而欲强加评品,正如盲人说象,知其鼻者谓象如杵,知其牙者谓象如芦菔根。”


主谓 本为佛经里的故事,说的是几个盲人各自摸象,每人都凭自己摸到的部分来说出大象的形状,故说法不一。比喻只凭借主观对事物的片面了解,就作出以偏概全的论断。语本《大般涅槃经》卷32:“尔时大王,即唤众盲各各问言:‘汝见象耶?’众盲各言:‘我已得见。’王言:‘象为何类?’其触牙者言象如石,其触鼻者言象如杵……其触尾者言象如绳。”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这也是生活”》:“于是所见的人或事,就如~,摸了脚,即以为象的样子像柱子。”△贬义。用于人的思想方法方面。→管窥蠡测未窥全豹 ↔千古卓识。 也作“盲人说象”。


盲人摸象”指胡乱猜想、以偏概全之意,口语中亦说成 “瞎子摸象”。

《涅槃经》三十二记载说,有位大王要大臣牵一头大象来,要眼睛看不见的盲者来 “看”象。盲人看不见,只好用手来摸。大王问他们道: “你们看这头大象像什么呀?”摸到象牙的说 “像萝卜根”,摸到耳朵的说 “像簸箕”,摸到脚的说 “像臼 ( jiù,石头凿成的舂米的器具) ”,摸到背脊的说 “像床”,摸到腹部的说 “像瓮”,摸到尾巴的说 “像绳”。于是,大王命如来佛来纠正他们 “以偏概全”的说法。

从 《涅槃经》的这个记载,我们可知 “象”是比喻佛性的,“盲人”是比喻一切众生的。“盲人摸象”乃佛家语,意谓众生难以全面认识佛性,正如盲人摸象一般。

盲人摸象”或 “瞎子摸象”,其义一般都会知晓,而其本为佛家语却不甚了了。后遂以此语喻片面、瞎猜、不明真相之义。


【词语盲人摸象】  成语:盲人摸象汉语词典:盲人摸象

猜你喜欢

  • 壁上观

    西汉.司马迁撰《史记.项羽本纪》:“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壁,此指壁垒,营垒),莫敢纵兵(纵兵,发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

  • 一字一珠

    唐薛能《赠歌者》诗:“一字新声一颗珠,转喉疑是击珊瑚。”本形容歌声圆润,后亦用以称誉文章华贵。《儒林外史》三回:“这样文字,连我看一两遍也不能解,直到三遍之后,才晓得是天地间之至文,真乃一字一珠!”主

  • 分龙雨

    宋.陆佃《埤雅.释天》:“今俗五月谓之分龙雨,曰隔辙,言夏雨多暴至,龙各省分域,雨蜴往往隔一辙而异也。”又宋.庄季裕《鸡肋篇》中:“(二浙)以五月二十日为分龙,自此雨不周遍,犹北人呼隔辙也。”此事又见

  • 飞鸿留爪

    源见“鸿爪雪泥”。形容人生四处飘泊及其所留痕迹。明袁宏道《黄平倩至玉泉以书见要》诗:“几年抛没叹吹云,又作飞鸿留爪地。”

  • 跋前踬后

    同“跋胡疐尾”。唐韩愈《进学解》:“跋前踬后,动辄得咎。”见“跋前疐后”。唐·韩愈《进学解》:“~,动辄得咎。”【词语跋前踬后】  成语:跋前踬后汉语大词典:跋前踬后

  • 鹏抟万里

    源见“鲲鹏展翅”。比喻人奋发有为。唐王勃《常州刺史平原郡公行状》:“凤鸣千仞,鹏抟万里。”

  • 归赵

    源见“完璧归赵”。谓原物归还。《冷眼观》二七回:“至于老兄垫用的款子,兄弟马上就派账房如数归赵就是了。”【词语归赵】   汉语大词典:归赵

  • 题汉柱

    同“汉宫题柱”。唐沈佺期《酬苏员外味道夏晚寓直省中见赠》诗:“明朝题汉柱,三署有光辉。”【词语题汉柱】   汉语大词典:题汉柱

  • 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

    西子:即西施,古代美女。 如果西施身上沾染了肮脏,别人走过时也会捂住鼻子。 比喻美好的事物,一旦沾上了污点,也会被人唾弃。语出《孟子.离娄下》:“孟子曰:‘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王超然

  • 摇唇鼓喙

    犹摇唇鼓舌。明 宋濂《送徐大年还淳安序》:“世之好议论者,见其辞禄而归,摇唇鼓喙,诩诩相夸奖。”见“摇唇鼓舌”。明·宋濂《送徐大年还淳安序》:“世之好议论者,见其辞禄而归,~。诩诩相夸奖。”【词语摇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