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老生常谈

老生常谈

老生:原指过去学识渊博的长者。形容谁都知道的东西,没有什么新鲜的吸引人的内容。管辂(事迹见前“要言不烦”条)精于占卜,每次都很灵验。当时的吏部尚书何晏依附曹爽,与司马懿为敌。一次他请管辂去,问他:“听说你占卜神妙,请试着给我占一卦,看我能不能位进三公?”接着又问:“我接连梦到有数十只青蝇聚集在我的鼻子上,赶它们也不走,这有什么说法?”管辂答道:“君侯你位尊权重如山岳,气势恢宏如雷电,而对你感激的人少,害怕你的人多,恐怕不是求福的办法。应当为别人牺牲自己的利益,行礼义之事,追随古圣贤哲,然后才能位至三公,青蝇也就可以被赶走了。”当时邓飏也在座,听了之后说:“这些都是老生长谈”。管辂回家后把这些事告诉了舅父。舅父责怪他说话太真切,管辂说:“和快死的人说话还有什么可怕的?”果然,不久何晏、邓飏都被司马懿杀死。

【出典】:

三国志·魏书·管辂传》卷29,820页:“晏谓辂曰:‘闻君著爻神妙,试为作一卦,知位当至三公不?’又问:‘连梦见青蝇数十头,夹在鼻上,驱之不肯去,有何意故?’辂曰:‘……愿君侯上追文王六爻之旨,下思仲尼彖象之义,然后三公可决,青蝇可驱也。’飏曰:‘此老生之常谭(谈)。’”


偏正 老书生常说的话。语本《三国志·魏书·管辂传》:“此老生之常谭。”李良杰《女工程师之死》:“这些都是~,他耳朵已经听出老茧了。”△贬义。用于言论。→陈词滥调 老调重弹 旧调重弹 ↔石破天惊 发聋振聩 妙语连珠言微旨远。也作“老生常谭”。


解释原指年老书生的平凡议论。后泛指讲惯了的老话。

出处三国志·魏志·管辂(hé)传》:“扬曰:‘此老生之常谭。’辂答曰:‘夫老生者见不生,常谭者见不谭。’”

管辂是三国时期魏国的方术之士,容貌丑陋,喜欢喝酒,但是精通《易经》和占卜之术。有一次,尚书何晏请管辂到他府上,替自己占卦、解梦,邓扬恰好也在何府。何晏说:“听说你善于卜算,能否帮我算一卦,看我能不能位至三公(东汉指太尉、司徒、司空,是中央的三种最高官衔)?”接着又问:“我连续梦见几十只黑色的苍蝇,飞来歇在我的鼻子上,赶也赶不走,不知这有什么寓意?”

管辂说:“鼻子在相术上有山象,如果高直而不倾危,就是能够常守富贵之相。现在苍蝇又臭又坏,停歇在鼻子上。地位高贵而险峻者容易倾覆,地位轻贱而豪强者容易灭亡,您不能不考虑过于盈满则会亏缺,以及盛极必衰的道理。希望您能常常上思周文王,下想孔圣人,这样一定就会升达三公之位,烦人的苍蝇也就可以赶走了。”邓扬说:“这不过是老书生的平凡议论罢了。”管辂回答说:“老书生现在不是平常的书生,平凡的议论现在不平凡。”何晏于是说:“过一年咱们再重新碰面。”管辂回家,把自己的话告诉了舅舅,舅舅责怪管辂话说得太直太过。管辂说:“和死人说话,又害怕什么呢?”舅舅大怒,认为管辂太狂妄。这一年年初,西北大风,尘埃遮蔽了天空。过了十几天,听到了何晏、邓扬被诛杀的消息,管辂的舅舅才心服口服。

近义陈词滥调

反义标新立异

例句

我懒得应酬,说来说去,全是听腻了的老生常谈。


【词语老生常谈】  成语:老生常谈汉语词典:老生常谈

猜你喜欢

  • 扪疮辄哭

    宋代寇准富贵后抚摸疮痕思母而哭的故事。《记闻录》:“寇莱公少时,不修小节,颇爱鹰犬。太夫人性严,每不胜怒,举秤锤投之中足流血,由是折节从学。及贵,母已亡,每扪其疮痕,辄哭。”寇莱公:寇准,北宋时曾任丞

  • 不亡何待

    不灭亡还等待什么。 表示必然灭亡。语出《左传.昭公二十三年》:“民弃其上,不亡何待?”汉.刘向《新序.杂事》:“贤者不赏,有罪不能罚,不亡何待?”《宋史.太祖纪》:“见孟昶宝装溺器,桩而碎之曰:‘汝

  • 前有谷神,后有娄室

    谷神:完颜希尹的女真名。完颜希尹(?-1140年)金女真完颜部人,欢都之子。金太祖时受命制女真字,天辅三年(1119年)制成。娄室,是纥(gē戈)石烈良弼的本名。纥石烈良弼(1119-1178年)金回

  • 羲曜

    同“羲和”。《晋书.后妃传论》:“方祇体安,俪乾仪而合德;圆舒循晷,配羲曜以齐明。”【词语羲曜】   汉语大词典:羲曜

  • 惜人琴

    同“哭人琴”。唐张九龄《大唐故光禄大夫徐文公神道碑铭》:“官供羽帐,士惜人琴。已矣终古,平生德音。”

  • 原生衣百结

    同“原宪百结衣”。唐白居易《效陶潜体》诗之九:“原生衣百结,颜子食一箪。”

  • 彭宣不入后堂

    《汉书.张禹传》:“禹成就第子尤著者,淮阳彭宣至大司空,沛郡戴崇至少府九卿。宣为人恭俭有法度,而崇恺弟多智(此言崇性和乐而简易),二人异行。禹心亲爱崇,敬宣而疏之。崇每侯禹,常责师宜置酒设乐与弟子相娱

  • 锦里

    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州夺郡文学为州学,郡更于夷里桥南岸道东边起文学,有女墙,其道西城,故锦官也。锦工织锦,濯其中则鲜明,他江则不好,故命曰锦里也。”后即以“锦里”为成都之代称。唐李商隐《筹笔驿

  • 梗泛萍漂

    源见“土偶桃梗”。喻漂泊无定。清孔尚任《桃花扇.哭主》:“经几番凶恶战斗,怎免得梗泛萍漂?”【词语梗泛萍漂】  成语:梗泛萍漂汉语大词典:梗泛萍漂

  • 衣经三浣

    《新唐书.柳公权传》:“尝与六学士对便殿,帝(注:唐文宗)称汉文帝恭俭,因举袂曰:‘此三澣(注:音huàn,洗)矣!’学士皆贺,独公权无言。帝问之,对曰:‘人主当进贤退不屑,纳谏诤,明赏罚。服澣濯之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