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老骥伏枥

老骥伏枥

曹操《步出夏门行》诗末章《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骥,千里马。枥,马槽。千里马虽系伏槽头,其志仍欲奔驰。后以此比喻虽老而壮志犹存。

宋.陆游《闻虏乱有感》诗:“羞为老骥伏枥悲,宁作枯鱼过河泣(见《乐府诗.枯鱼过河泣》)。”


主谓 老马俯向马槽吃食。语出三国魏·曹操《步出夏门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比喻人虽老,但仍有雄心壮志。宋·陆游《闻虏乱有感》:“羞为~悲,宁作枯鱼过河泣。”△褒义。多用于志向。→老当益壮 老马嘶风 白首之心 ↔未老先衰


【典源】 三国·曹操《步出夏门行》诗:“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今译】 曹操《步出夏门行》诗讲,神龟通灵亦长寿,犹有神消身死时。腾蛇兴云又驾雾,到底终为土中灰。老马伏在马槽上,志愿还要骋千里。壮士虽到垂暮年,胸中大志未能已。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人虽年暮或闲散,而壮志犹在。

【典形】 伏枥、骥伏枥、骥枥、老骥、老骥伏枥、老骥余年、枥骥、枥马、烈士叹暮年、千里心、千里志、思千里、心如老骥、栈边老骥、骥老心未穷、高材难伏枥、老骥思千里、伏枥心长、老马伏枥、未甘伏枥、还故枥、伏枥驹、万里心。

【示例】

〔伏枥〕 南朝宋·鲍照《拟古》:“不谓乘轩意,伏枥还至今。”

〔骥伏枥〕 宋·陆游《百岁》:“壮心空似骥伏枥,病骨敢怀狐首丘。”

〔骥枥〕 元·揭傒斯《病中初度》:“一言空骥枥,再见脱锥囊。”

〔老骥〕 宋·黄庭坚 《奉同子瞻韵》:“老骥心犹在,白鸥盟已寒。”

〔老骥伏枥〕 宋·苏辙《明日厚安卿强几圣复召饮》:“长鲸渴水求入海,老骥伏枥思就车。”

〔老骥余年〕 唐·李白 《为赵宣城与杨右相书》:“所冀枯松晚岁,无改节于风霜; 老骥余年,期尽力于蹄足。”

〔枥骥〕 宋·穆修《送毛得一秀才归淮上》:“自伤枥骥心千里,空羡溟鹏志九霄。”

〔枥马〕 北周·庾信《周大将军吴明彻墓志铭》:“归平津之馆,时闻枥马之嘶; 舍广成之传,裁见诸侯之客。”

〔烈士叹暮年〕 宋·苏轼《闻潮阳吴子野出家》:“烈士叹暮年,老骥悲伏枥。”

〔千里心〕 清·吴元龙《长椿寺病马行》:“伏枥虽虚千里心, 脱��翻适长林性。”

〔思千里〕 宋·苏轼《次韵刘景文见寄》:“莫因老骥思千里,醉后哀歌缺唾壶。”

〔心如老骥〕 宋·陆游《赴成都泛舟》:“心如老骥常千里,身似春蚕已再眠。”

〔栈边老骥〕 宋·陆游《秋夕》:“栈边老骥心空在,爨下残桐尾半焦。”


【词语老骥伏枥】  成语:老骥伏枥汉语词典:老骥伏枥

猜你喜欢

  • 斧断

    源见“绣衣持斧”。指执法断案。《梼杌闲评》八回:“本道昨过武当山下,有妇人称冤,系黄乡宦的媳妇,被钦差大臣程士宏无端陷害,全家冤惨已极,原呈在此,求大人斧断。”【词语斧断】   汉语大词典:斧断

  • 题红怨

    同“题红宫怨”。明孟称舜《娇红记.和诗》:“题红怨,血泪多,把衷肠,诉与他。”

  • 迟迟吾行

    我们慢慢走。 表示有所依恋,舍不得离开。语出《孟子.尽心下》:“孔子之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清.李汝珍《镜花缘》四〇回:“小弟自从登了此山,不但名利之心都尽,只觉万事皆空。此时

  • 燕尔新婚

    《诗.邶风.谷风》:“宴尔新昏,如兄如弟。”陆德明释文:“宴,本又作‘燕’。”孔颖达疏:“安爱汝之新昏,其恩如兄弟也。”原为弃妇诉说原夫再娶,与新欢作乐,后反其意,用作庆贺新婚之辞。元关汉卿《裴度还带

  • 改火

    《论语.阳货》:“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何晏集解引马融曰:“《周书.月令》有更火之文。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一年之中,钻火各异木,

  • 寒谷丰黍

    源见“邹衍吹律”。指气候转变,带来生机。晋左思《魏都赋》:“且夫寒谷丰黍,吹律暖之也;昏情爽曙,箴规显之也。”

  • 悬圃

    《楚辞.天问》:“昆仑 县圃,其尻安在?”王逸注:“昆仑,山名也,其巅曰县圃,乃上通于天也。”《淮南子.览冥训》:“昆仑去地一万一千里,上有曾城九重。或上倍之,是谓阆风;或上倍之,是谓玄圃。”县,通“

  • 东村女

    同“东施”。《红楼梦》六四回:“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宫空自忆儿家。效颦莫笑东村女,头白溪边尚浣纱。”【词语东村女】   汉语大词典:东村女

  • 燥湿弦

    《韩诗外传》卷七第二章:“使者曰:‘调则可记其柱。’王曰:‘不可。天有燥湿,弦有缓急,柱有推移,不可记也。’使者曰:‘臣请借此以喻。楚之去赵也千有馀里,亦有吉凶之变。凶则吊之,吉则贺之,犹柱之有推移,

  • 月白风清

    月明风和。亦作“风清月白。”唐代皮日休《润卿鲁望寒夜见访各惜其志遂成一绝》:“风清月白更三点,无放华阳鹤上人。”宋代苏轼《后赤壁贼》:“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见“风清月皎”。宋·苏轼《后赤壁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