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郑卫之音

郑卫之音

礼记.乐记》:“魏文侯问于子夏曰:‘吾端冕而听古乐,则惟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敢问古乐之如彼,何也?新乐之如此,何也?’”

“郑卫之音”原指春秋时郑国、卫国的民间音乐,活泼清新,与雅乐异趣,使魏文侯闻而不知倦。后常用以指“淫靡之乐”或“靡丽文风”的代称。

南史.萧惠基传》:“宋大明以来,声伎所尚多郑、卫,而雅乐正声,鲜有好者。”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梁孝元在蕃邸时,撰《西府新文》,讫无一篇见录者,亦以不偶于世,无郑、卫之音故也。”


偏正 郑卫,春秋时郑国、卫国。①民间俗乐,不同于雅乐,故被贬斥为淫靡之音。语出《礼记·乐记》:“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后汉书·循吏传序》:“(光武)身衣大练,色无重采,耳不听~,手不持珠玉之玩。”②靡丽的文风。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吾家世文章,甚为典正,不从流俗,梁孝元在藩邸时,撰《西府新文纪》,无一篇见录者,亦以不偶于世,无~故也。”△贬义。多用于形容粗俗的音乐。→靡靡之音↔正声雅音。也作“郑卫之曲”、“郑卫之声”。


【词语郑卫之音】  成语:郑卫之音汉语词典:郑卫之音

猜你喜欢

  • 因兔守株

    源见“守株待兔”。谓为某种利益而墨守成规。唐温庭筠《病中书怀呈友人》诗:“定为鱼缘木,曾因兔守株。”

  • 图穷匕见

    指荆轲(Kē科)在秦王政(即秦始皇)面前把地图展开到最后,露出匕首。后以此典比喻义士拼死抗争的壮烈行为。或比喻真相毕露,誓不两立。战国末,公元前227,荆轲,字公叔,奉燕国太子姬丹之命,与秦舞阳(一作

  • 织当访婢

    纺织的事应当问婢女。谓凡事应向熟悉这件事的人请教,不必论其身分如何。《宋书.沈庆之传》:“耕当问奴,织当访婢。”【词语织当访婢】  成语:织当访婢汉语大词典:织当访婢

  • 广宵翁

    《文选》卷二十八晋.陆士衡(机)《挽歌诗》:“广宵何寥廓,大暮安可晨。”唐.李善注:“宵、暮,皆夜,谓圹中也。”晋代文学家陆机在《挽歌诗》中把圹墓之中称为“广宵”、“大暮”,都是“长夜不明”的意思。后

  • 平地青云

    唐曹邺《杏园宴呈同年》诗:“一旦公道开,青云在平地。”后以“平地青云”比喻境况突然好转,顺利无阻地达到很高的地位。金元好问《送端甫西行》诗:“渭城朝雨三年别,平地青云万里程。”并列 青云,高空,比喻高

  • 煦沫

    源见“相濡以沫”。比喻困境中互相救助。南朝 梁 刘孝标《广绝交记》:“鱼以泉涸而煦沫,鸟因将死而哀鸣。”亦引申谓相互吹嘘。明胡应麟《诗薮.宋》:“宋人一代沾沾自相煦沫,读其遗言,大概如入夜郎王国耳。”

  • 素丝之节

    源见“素丝羔羊”。称誉官吏清廉的节操。宋曾巩《策问二》:“然朝廷之臣未能有素丝之节,正直之行。”明沈德符《野获编补遗.桂文襄受赂》:“旧传桂见山有素丝之节,谬矣。”

  • 陈琳草奏

    源见“檄医头疾”。借指善写文书。唐戴叔伦《赠司空拾遗》诗:“陈琳草奏才还在,王粲登楼兴不赊。”

  • 尺五天

    辛氏《三秦记》:“城南韦杜,去天尺五。”(据清.王谟《汉唐地理书钞》辑本)古时,长安郊外的韦曲、杜鄂是汉朝贵族聚居之地,言其距帝王居住处极近,故有“去天尺五”的说法。后用为贵近天子居处之典。唐.杜甫《

  • 飞蛾投火

    飞蛾:夏天的一种小虫,喜近光。比喻自取灭亡。语本晋.支昙谛《赴火蛾赋》:“悉达有言曰:‘愚人贫身,如蛾投火。’诚哉斯言,信而有征也。”见“飞蛾赴火”。迟子建《鸭如花》:“徐五婆想铁峰镇离小城最近,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