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颐指气使

颐指气使

见“目指气使”条。


并列 颐指,不说话而用面部动作示意。气使,用神情去支使人。形容对人态度傲慢。高阳《粉墨春秋》:“管理这一批身分介于俘虏与客人之间的名流的是一个名叫井崎喜太郎的中尉,~,架子极大。”△贬义。多用于写倨傲而有权势的人。→颐指进退目指气使 指手画脚 发号施令 ↔降心相从。也作“目指气使”。


以下巴的动向及眼色指挥人谓之 “颐指气使”。形容指挥别人时的傲慢态度。简言 “颐指”。亦作 “目指气使”,即动目以指物,出气以使人之意。

“目指”是以目光 ( 眼神) 指物,那么, “颐指”是什么指呢?是下巴吗?

《急就篇》卷三: “颊颐颈项肩臂肘。”颜师古注: “下颔曰颐。”《说文·页部》: “颔,顄 ( hán) 也。”“顄,颐也。”段注: “颔,口也。…… 《方言》: ‘颔、颐,颌也。南楚谓之颔,秦晋谓之颌,颐其通语也。’”顄即颔,颔训 “口”,则 “下颔曰颐”之 “颐”即为口之下半部,也就是俗所谓之下巴。

因此,“颐指”即言用下巴指挥或指示。头稍微向上一抬,再加以眼神示意或鼻出气息而指挥别人,这就是态度傲慢的 “颐指气使”。


【词语颐指气使】  成语:颐指气使汉语词典:颐指气使

猜你喜欢

  • 竹帛烟销

    汉代司马迁《史记.秦本纪》:“丞相李斯曰:‘……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制曰:‘可’。”唐代章碣《焚书坑》诗:“竹帛烟销帝业虚,关

  • 牛衣客

    源见“牛衣对泣”。指贫寒之士。宋司马光《又和二月五日夜风雪》:“帘疏声淅沥,灯冷晕微茫。此夕牛衣客,成名不可忘。”【词语牛衣客】   汉语大词典:牛衣客

  • 脚敲两舷

    《晋书.隐逸传.夏统传》:统至洛阳“会三月上巳,洛中王公已下并至浮桥,士女骈阗,车服烛路。统时在船中……(太尉夏充)问:‘卿居水滨能随水戏乎?’答曰:‘可。’统乃操施正橹,折旋中流。……统曰:‘……伍

  • 不厌糟糠

    不厌:吃不饱。厌:通“餍”,饱。糟:酒渣。糠:米皮。糟糠:酒糟、米糠等粗劣食物。此典指颜渊贫困,连酒糟、米糠等粗劣之食物都吃不饱。颜渊(前521年——前490年),名回,字子渊。春秋末鲁国(今山东西南

  • 啼血

    旧题晋.张华注《禽经》:“嶲周,子规也(按,即杜鹃)。”《注》:“夜啼达旦,血渍草木。”南朝宋.刘敬叔《异苑》卷三:“杜鹃始阳相催而鸣。先鸣者吐血死。常有人山行,见一群寂然,聊学其声,便吐血死。初鸣先

  • 牵红

    同“牵丝”。明叶宪祖《鸾鎞记.提宗》:“京邸相逢,温郎情致,为投诗竟遂牵红。”【词语牵红】   汉语大词典:牵红

  •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天下人皆亲如兄弟。语出《论语.颜渊》:“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水浒全传》四回:“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如何言报答之事?”明.无心子《金雀记.守贞》:“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在

  • 渊明三径

    同“渊明径”。宋姚述尧《好事近.赠王清叔》词:“渊明三径已催归,名利几时足?”

  • 三闾大夫

    战国时楚国官名,职掌楚王族昭、屈、景三氏。也特指屈原。汉代王逸《离骚序》:“屈原与楚同姓,仕于怀王,为三闾大夫。三闾之职,掌王族三姓,曰昭、屈、景。屈原序其谱属,率其贤良,以厉国士。”《史记.屈原贾生

  • 命如纸

    比喻非常薄命。唐代韦应物《温泉行》诗:“出身天宝今年几,顽钝如锤命如纸。作官不了却来归,还是杜陵一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