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鸣珂里

鸣珂里

古代贵官的马以玉作为饰物,行走时玉饰撞击发出响声,这种声音被称为鸣珂。鸣珂的里巷。此典用以形容居官显赫,或以之赞美别人的乡里。简称“鸣珂”。典出唐张嘉贞兄弟事迹。张嘉贞(666-729年),蒲州猗氏(今山西临猗)人。武后时出仕,历任监察御史、兵部员外郎、中书舍人、梁、秦二州都督。玄宗开元年间,擢任宰相。其弟嘉祐,也有才干,始任鄯州别驾,后迁忻州刺史。嘉贞为相后,嘉祐拜右金吾卫将军,弟兄贵盛,人颇忌惮。兄弟二人上朝时,骑从仪仗甚多,鸣珂之声不断,时人称其所居里巷为鸣珂里。

【出典】:

新唐书》卷127《张嘉贞传》4449页:“嘉祐,嘉贞弟,有干略。方嘉贞为相时,任右金吾卫将军,昆弟每上朝,轩盖驺(zàu邹)导盈闾巷,时号所居坊曰‘鸣珂里’。”

【例句】:

唐、刘禹锡《和南海马大夫闻杨侍郎出守》:“忽惊金印驾朱轓,遂别鸣珂听晓猿。” 宋·范成大《梅林先生夫人徐氏挽词》:“择对鸣珂里,宜家驷马门。”


【典源】《新唐书·张嘉贞传》:“嘉祐,喜贞弟,有干略。方嘉贞为相时,任右金吾卫将军,昆弟每上朝; 轩盖驺导盈闾巷,时号所居坊曰:‘鸣珂里’。”【今译】 古代贵官的马以玉为饰物,行走时作响,称为鸣珂。唐代张嘉贞任宰相时,其弟嘉祐为右金吾卫将军。每当兄弟二人上朝,骑从众多,充满里巷,故时人称其所居为“鸣珂里”。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居官显赫; 也用以尊称他人乡里。

【典形】 珂里、鸣珂、鸣珂里。

【示例】

〔珂里〕 元·白朴《风流子》:“管弦珂里,醉携红袖,灯火夜行。”

〔鸣珂〕 唐·刘禹锡《和南海马大夫闻杨侍郎出守》:“忽惊金印驾朱轓,遂别鸣珂听晓猿。”

〔鸣珂里〕 宋·范成大《梅林先生夫人徐氏挽词》:“择对鸣珂里,宜家驷马门。”


【词语鸣珂里】   汉语词典:鸣珂里

猜你喜欢

  • 饮䊚亦醉

    唐.崔令钦《教坊记》:“苏五奴妻张四娘善歌舞……有邀迓者,五奴辄随之前。人欲得其速醉,多劝酒。五奴曰:‘但多与我钱,吃䊚(音duī,蒸饼)子亦可醉,不烦酒也。’今呼鬻妻者为‘五奴’,自苏始。”吃蒸饼也

  • 孟公

    源见“陈惊座”。原指陈遵。借指名士。宋刘辰翁《水调歌头.陈平章即席赋》词:“客有羽衣来者,仍是寻常百姓,坐觉孟公惊。”坐,通“座”。

  • 亭伯辽东

    同“亭伯投荒”。唐李百药《途中述怀》诗:“伯喈迁塞北,亭伯之辽东。”

  • 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

    道义:旧谓道德义理,现指道德正义。辣手:老辣之手。谓作文老练而有锋芒。 一副铁肩膀承担着道义的重任,一双老辣之手写出锋利的文章。 形容人坚持真理,敢想敢说,敢作敢为。语出明.杨继盛《大明湖铁公祠联

  • 和癖

    同“钱癖”。清 刘嗣琯《沁园春.金钱花》词:“自来和癖谁怜,算折得群芳胜得仙。”

  • 柳下三黜

    同“柳惠三黜”。晋袁宏《三国名臣序赞》:“于是君臣离而名教薄,世多乱而时不治。故蘧 寗以之卷舒,柳下以之三黜。”

  • 赋换黄金

    同“赋卖千金”。闽徐夤《依韵赠严司直》诗:“歌残白石扣牛角,赋换黄金爱马卿。”

  • 赵孟疵面

    晋.王隐《晋书》:“赵孟字长舒,入补尚书都令史,善于清谈,有国士之风。其面有疵黯。诸事不诀,皆言‘当问疵面’也。”(据《太平御览》卷三六五引)晋时,尚书都令史赵孟面有疵点,时人号以‘疵面,,有事皆愿向

  • 画虎成狗

    同“画虎不成反类狗”。《聊斋志异.胭脂》:“身已许君,复何吝惜?但恐‘画虎成狗’,致贻污谤。”见“画虎不成反类狗”。方志敏《死》4:“不要弄巧成拙,~。”【词语画虎成狗】  成语:画虎成狗汉语大词典:

  • 彝伦攸斁

    彝:常。伦:理。攸:所。斁( ㄉㄨˋ dù ):败坏。 治国安民的常理遭到破坏。语出《书.洪范》:“我闻在昔,鲧堙洪水,泪陈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畴,彝伦攸斁。”三国.魏.王粲《为刘荆州谏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