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龛山
在今四川武隆县西北。《舆地纪胜》卷174涪州:七龛山“在武龙县北一十五里”。《方舆纪要》卷69武隆县:七龛山“在县北二里。山高大,上有七穴”。
在今四川武隆县西北。《舆地纪胜》卷174涪州:七龛山“在武龙县北一十五里”。《方舆纪要》卷69武隆县:七龛山“在县北二里。山高大,上有七穴”。
又名石宝山、东华山。在今湖南望城县东南。《明一统志》 卷63长沙府: 鹅羊山 “山多奇石,或踞或立,状若鹅羊,故名。昔成少卿升仙之所,有仙坛、丹台在焉。……即七十二福地之一”。
古为候水。即今内蒙古奈曼旗东南、辽宁北票市东部之牤牛河。为大凌河支流。民国《朝阳县志》卷14:“牤牛河为古力古奤大庙河下流,一名土力根河,又名土木伦河,距县一百六十里。”大凌河支流。在辽宁省西部。源于
在今香港九龙东北榕树凹,隔海与深圳市沙头角相对。清于此置榕树湾汛,有把总驻防。
唐武德六年(623)置,属和州。治所即今安徽含山县。《寰宇记》卷124含山县:“以县境众山所含,故名。”八年(625)省。长安四年(704)复置,更名武寿县。神龙元年(705)复名含山县。民国初属安徽
在今湖南临武县西南。《方舆纪要》 卷80临武县: 泗洲寨在 “县西南七十里。又有芹寨、猴寨、牛寨诸处,皆在深箐叠岭间,与蓝山及郴州之宜章县接境。崇祯十一年,‘土贼’ 啸聚于此”。
即今湖南祁阳县东南五十里白水镇。明置巡司于此。
颍河支流。在今河南临颍县北二十里。《方舆纪要》 卷47临颍县: “曹魏初,枣祗募民屯田许下,引流以灌,得谷数百万斛。后人世以名河,或谓之枣村河。”
在今河南汝南县北汝水之旁。《金史·哀宗纪》: 天兴三年 (1234),“帝自缢于幽兰轩。末帝退保子城,闻帝崩,率群臣入哭,谥曰哀宗。哭奠未毕,城溃。诸禁近举火焚之,奉御 (完颜) 绛山收哀宗骨痤之汝水
①唐方镇名。建中四年 (783) 以兴凤陇节度使号为保义军,治所在凤翔府 (今陕西凤翔县)。寻废。②唐、五代方镇名。龙纪元年 (889) 以陕虢节度使为保义军。治所在陕州 (今河南三门峡市陕县老城)。
明建文四年 (1402) 置,属万全都司。治所在今北京市昌平县西北居庸关口。隆庆元年(1567) 改名延庆卫。明建文四年(1402年)燕王改居庸关千户所置,治今北京市昌平区西北居庸关。属后军都督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