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都
①东汉迁都雒阳(今河南洛阳市东北),称为东都;称原西汉旧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市西北)为西都,合称两都。班固有《两都赋》。
②唐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市),自显庆二年(657)建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为东都,与长安合称两都。
③五代梁以开封府和河南府为东、西两都。
(1)东汉都雒阳,称为东都,以西汉旧都长安为西都,合称两都。班固有《两都赋》。(2)唐都长安,自显庆二年(657年)建洛阳为东都后,与长安合称“两都”。(3)五代梁以开封府和河南府为东、西两都。
①东汉迁都雒阳(今河南洛阳市东北),称为东都;称原西汉旧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市西北)为西都,合称两都。班固有《两都赋》。
②唐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市),自显庆二年(657)建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为东都,与长安合称两都。
③五代梁以开封府和河南府为东、西两都。
(1)东汉都雒阳,称为东都,以西汉旧都长安为西都,合称两都。班固有《两都赋》。(2)唐都长安,自显庆二年(657年)建洛阳为东都后,与长安合称“两都”。(3)五代梁以开封府和河南府为东、西两都。
①即今四川宣汉县东北新华乡 (官渡场)。清嘉庆 《东乡县志》: 官渡场 “去县治二百三十里”。②即今四川巫山县南官渡河南岸之官渡镇。清道光 《夔州府志》 卷 12: 官渡场 “在县南六十里”。③清为官
隋开皇初改长社县置,为许州治。治所在今河南许昌市。大业初为颍川郡治。唐武德四年(621) 复改为长社县。古县名。隋开皇初(一说大业三年〔607年〕)改长社县置,治今河南省许昌市。历为许州、颍川郡治。唐
即今黑龙江省五常市东南拉林河北岸向阳岸。清光绪《吉林通志》卷16五常厅:东南“一百里向阳山屯”。
春秋时周邑。又名訾城。在今河南巩义市西南。《左传》:昭公二十四年(前518), 阴不佞拘得玉者,“取其玉。将卖之,则为石。王定而献之,与之东訾”。杜注:“巩县西南訾城。”《续汉书·郡国志》 河南尹巩县
在今湖北丹江口市西北。《清一统志·襄阳府一》:乌头山“在均州东三十里”。
在今黑龙江省通河县东。《清史稿·地理志》 大通县:“乌拉珲河西流,汇为二泊,曰三捷泡,曰二龙潭,泊旁地肥饶。”
在今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东。《方舆纪要》卷94景宁县:乌铁岩“在县东二里。其第二峰尤陡峻。元末居民多避乱于此”。
即今辽宁康平县西南方家屯镇。清光绪《奉天全省地舆图说图志》康平图:南有方家甸。
在广东广宁县东北一百二十里。《清一统志·肇庆府》: 黄沙营 “明嘉靖十二年置。一名南绥营。当大罗山之襟喉,各峒瑶出入由此”。
清置,属寿阳县。即今山西寿阳县西北二十里宗艾镇。在山西省寿阳县北部。面积67平方千米。人口1.3万。镇人民政府驻宗艾,人口 2950。清代为宗艾都治所,故名。1949年属寿阳县七区。1953年设宗艾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