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九龙山

九龙山

①即今江苏无锡市西郊惠山。《隋书·地理志》 毗陵郡无锡县:“有九龙山。”唐陆羽《游慧山寺记》云:“其山有九陇,俗谓之九龙山。或云斗龙山。九龙者,言山陇之形,若龙虬缥螭合沓然。”

②在今江西安福县西北。《清一统志·吉安府一》:九龙山“在安福县西北一百十里。张程《武功山志》, 自武功绝顶行十五里为九龙山。万峰环绕,林木蓊郁”。

③在今江西万载县西。《方舆纪要》卷87袁州府万载县:九龙山“在县西百里。山有九峰,嵯峨秀丽”。

④在今福建南平市东南一百二十五里。明《寰宇通志》卷49延平府:九龙山“在南平县治东南长安北里。其山九峰蜿蜒如蟠龙状”,故名。《明通鉴》:正统十四年(1449)五月,邓伯孙据九龙山,反抗官军,即此。

⑤一名鬼候山。在今福建漳州市西北。《寰宇记》卷102漳州龙溪县:九龙山,“山下有水名九龙水。按《郡国志》云,一名鬼候山,背有金陵水。山中多山魈,一名羊花子”。

⑥在今山东邹城市东北二十里。《方舆纪要》卷32邹县“凫山”条下:九龙山“山形起伏凡九。上有灵泉。一名灵山”。

⑦在今山东郯城县东十里。《清一统志·沂州府一》谓“即马陵山别支。山有九岭,屈曲如龙。沭水经其北, 白马河出焉”。

⑧在今四川平武县东。《方舆纪要》卷73龙安府平武县:九龙山在“府东五十里。其地峻险,前拒铁蛇关抵蕃地。一山九岭,叠耸如龙”。

⑨在今云南永胜县南。《方舆纪要》卷117北胜州:九龙山在“州南百里。山有九顶,一名九头山。

高万余丈, 四顾可千里”。

⑩在今贵州惠水县西南。《方舆纪要》卷121定番州:九龙山“在(小龙番长官司)司治北。有九岭起伏蜿蜒如龙”。

(11)即今贵州江口县西北与印江土家族苗族交界处之梵净山。《方舆纪要》卷122铜仁府乌罗司:九龙山在“司西九十里。高百丈,下分九枝,铜仁大江出焉,俗名饭甑山”。清陈鼎《黔游记》:“梵净山在铜仁、思南之交,下小上大,土名饭甑山,高数千仞,有古刹六,春月进香者日以千计。”

(12)在今甘肃秦安县东一里。《方舆纪要》卷59秦州秦安县:九龙山,“九峰相拱,状若龙翔,磅礴百里”。


(1)古山名。(1)又称石郭山、章山。在今浙江省长兴县西南。山有陇,悉作龙形,因名。顶有古石城。(2)在今福建省南平市东南。《大清一统志》延平府山川:九龙山“在南平县东南一百二十里。《闽书》:九峰蜿蜒如龙”,故名。《明通鉴》:正统十四年(1449年)五月,邓伯孙据九龙山反抗官军,即此。(3)又称灵山。在今山东省邹城市东北。山形起伏,连绵九峰。上有灵泉,故又称灵山。 (2)今山名。(1)在浙江省遂昌县西南80千米浙、闽、赣三省毗邻地区。主峰海拔 1724 米。山势险要,峰谷交错。保存有较大面积的原始天然林区,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稀有、珍贵种类聚生。有第四纪冰川期遗留下来的连香树、鹅掌楸、铁杉、长叶榧等古老树种;有香果树、银杏树、伯乐树、马鞍树等珍贵林木。动物有黑熊、獐等。为全国重点自然保护区。(2)即“九陇山”。


猜你喜欢

  • 於中

    ①地区名。一作于中,又作商於、商于。在今陕西丹凤县商镇东南至河南浙川县西南丹江流域。一说在今河南浙川县西南。《史记·楚世家》: 怀王十六年 (前313),张仪说怀王曰,“王为仪闭关而绝齐,使使者从仪西

  • 林南县

    1940年晋冀鲁豫革命根据地由原林县分置,治所即今河南林州市。1946年与林北县合并,复置林县。旧县名。冀鲁豫抗日根据地设。1940年由河南省林县南部析置。以位县南得名。1946年撤销,仍并入林县。

  • 临渣县

    东魏武定七年 (549) 置,属沭阳郡。治所当在今江苏沭阳县地。南朝陈太建五年 (573) 省入怀文县。

  • 高陂村

    即今广东大埔县南高陂镇。明嘉靖四十一年 (1562) 移乌槎巡司于此。

  • 下渣

    即下查埠塘。今湖北仙桃市东三十里下查埠镇。明嘉靖《沔州志》卷6:下渣“东一百二十里”。

  • 昭山

    ①一名马山。在今湖南湘潭市东北,湘江东岸。《水经·湘水注》: “湘水又北径昭山西,山下有旋泉,深不可测,故言昭潭无底也。” 《清一统志·长沙府一》 引 《寰宇记》: 昭山 “以周昭王至此,故名”。②

  • 韩婆径

    在今福建南靖县北。明正统五年 (1440)于此置韩婆巡司,景泰二年 (1451) 改为永丰巡司。

  • 吴王寨

    即今山西临猗县西吴王村。旧属临晋县,明置巡司于此。

  • 龙井关

    ①在今河北迁西县西北六十里。长城关隘之一。《清一统志·永平府二》:龙井关“在迁安县西北一百九十里,西接遵化州之洪山口。陡峙边外,有城,旧设把总。本朝嘉庆十六年裁”。②即今安徽潜山县东北七十里龙井乡(龙

  • 西石孔州

    即西石乳州。在今四川宝兴县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