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南江

南江

①旧释以为 《尚书·禹贡》 “三江” 之一。《禹贡》 本文仅有北江、中江,并无南江,释经家认为既有北江、中江,必有南江。历来各家解释不一:(1) 《汉书·地理志》 认为在吴县 (今江苏苏州市)南,所指即今吴淞江; (2) 《初学记》 引郑玄 《书注》认为右会彭蠡为南江,所指即今赣江; (3) 徐锴 《说文系传》 认为江出岷山至楚都名南江,所指为今湖北荆沙市荆州区附近一段长江干流; (4) 《水经·沔水注》 说就是 《汉书·地理志》 中从石城 (今安徽贵池县) 首受江水东至余姚入海的分江水,但实际上这条水道并不存在。

②即今广东西江。《南齐书· 州郡志》 广州:“西、南二江,川源深远,别置督沪,专征讨之。” 《方舆纪要》 卷100广东: “西江实兼南江之名。”

③即泷水。今广东罗定、郁南二市县境之泷江、南江。《清一统志 · 罗定州》: 泷水 “源出西宁县西南。一名双林水。……一名晋康水,又名南江”。

④即今广西之郁江。清齐召南 《水道提纲》 卷20: “郁江即广西左江,亦曰南江。”

⑤在今四川西部。《山海经·海内东经》: “岷三江: 首大江出汶山,北江出曼山,南江出高山。高山在城 (成) 都西。”

⑥即綦江。今四川綦江县境之綦江。《清一统志 ·重庆府一》 引 《元统志》: “南江在南川县。众溪会合,至三溪口可通舟楫,行三十里至綦市,又至南江口入江。” 《方舆纪要》 卷69綦江县: 綦江 “在县南,即夜郎溪也,自南川县流入,亦曰南江”。

⑦亦名难江。在今四川南江县境,为渠江上源巴河。《方舆纪要》 卷68南江县 “巴江” 条下: “南江源出米仓山,亦自县治前而南与巴江合,盖二水即巴江上流也。”

⑧即今四川南川市、武隆县境之鸭江 (大溪河)。《明史·地理志》 南川县: “又东有四十八渡水,流入南江。”


(1)古水名。旧释《尚书·禹贡》“三江”之一。《禹贡》本文只有北江、中江,并无南江;释经家认为既有北江、中江,必有南江。各家所指不一:(1)《汉书·地理志》说在吴县(今江苏苏州市)南,所指当即今吴淞江。(2)《初学纪》引郑玄《书注》指今之赣江。(3)盛弘之《荆州记》指楚都(今湖北江陵县)附近一段长江干流。(4)《水经注》认为是《汉书·地理志》中从石城县(今安徽池州市贵池区)首受江水东至余(馀)姚县(今浙江余姚市)入海的分江水,但实际上这条水道并不存在。(2)今水名。在四川省东北部。为渠江正源。源于南江县米仓山南麓,向南流至巴中市三江口右纳恩阳江后称巴河。长161千米。支流众多。河谷深切幽深,富水力资源。滩多流急,不利航运。


猜你喜欢

  • 泽普勒善河

    即今新疆叶尔羌河上游。清徐松 《西域水道记》 卷1: 叶尔羌河 “其河二源,西源曰泽普勒善河”。

  • 潢河

    ①又作潢水、黄水。即今内蒙古西辽河上游西拉木伦 (意即黄河)。《旧唐书·契丹传》: “居潢水之南,黄龙之北,鲜卑之故地。” 辽、金、元、明皆称潢河; 明代又称北黄河,蒙古语译名舍剌母林。②古名黄水。源

  • 吉兰泰盐池

    即今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巴彦浩特镇)北吉兰泰盐池。《清一统志·宁夏府》:盐池“有吉兰泰盐池”。清张穆《蒙古游牧记》卷11:“定远城北有盐池,所谓吉兰泰池也。”周百余里,盐极丰富,池畔凝盐, 自二尺至六尺

  • 中夏

    ①与指华夏族、汉族地区的“中国”同义。班固《东都赋》:“目中夏而布德,瞰四裔而抗稜。”②指黄河流域,与广义的“中原”同义。《后汉书·马融传》:“明德曜乎中夏,威灵畅乎四荒。”《晋书·王珣传》:“时(桓

  • 迁江屯田千户所

    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置,属广西都司。治所在今广西来宾县西南迁江镇。嘉靖七年(1528)迁治来宾县迁江镇东南。清废。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置,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西南迁江镇。嘉靖七年(1

  • 乞烈迷

    亦作乞烈宾、吉里迷。分布于今俄罗斯哈巴罗夫边疆区东北黑龙江下游一带。明《寰宇通志》卷131《开元新志》女直志:“乞烈迷有四种:曰囊家儿、福里期、兀剌、纳衣。”《元史·兵志一》:中统四年(1263)十一

  • 余中场

    在今江苏海门市东北。《方舆纪要》卷23海门县“余东场”条下:“余西场在州东五十里,又东二十里为余中场。”后并入余西场。民国初复以余东场并入,改余西为余中,即今江苏通州市东南余西乡。

  • 俄多勒图站

    又作鄂多尔图台、鄂多。清雍正十三年 (1735) 置,即今黑龙江省肇源县东三站镇。乾隆《盛京通志》 卷33: 察布齐勒站 “一百里至鄂多尔图站”。

  • 铁岭河镇

    即今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东铁岭河注入牡丹江处之铁岭镇。清光绪 《吉林通志》 卷17:宁古塔城北 “九十五里特林河 (即俗呼铁岭河)屯”。

  • 闾关

    在今陕西旬阳县东北一百四十里。明置巡司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