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匡山
又名戴天山、大康山。在今四川江油市西北。《寰宇记》卷84龙州江油县:大匡山“在州南八十里。高九百丈。阴洞潜穴,气蒸成川,有飞泉下流,一百里至剑州阴合白泽水”。《方舆纪要》卷73江油县:大匡山“在县西三十里。高耸盘纡,亦接彰明县界”。
又名戴天山、大康山。在今四川江油市西北。《寰宇记》卷84龙州江油县:大匡山“在州南八十里。高九百丈。阴洞潜穴,气蒸成川,有飞泉下流,一百里至剑州阴合白泽水”。《方舆纪要》卷73江油县:大匡山“在县西三十里。高耸盘纡,亦接彰明县界”。
西汉置,属五原郡成宜县,为西部都尉治。故址在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东南。一说即今烂否圪卜古城。《水经·河水注》:“河水又东径西安阳县故城南,王莽更之鄣安矣。河水又东径田辟城南。《地理志》曰:故西部都尉治也
①在今甘肃漳县西北八十里。《方舆纪要》卷59漳县:西倾山“山势绵延,西倾水出焉。或以为《禹贡》之西倾山,非也”。②又称西强山、嵹台山。亦作罗插普喇山、鲁察布拉山。在今青海东部和甘肃西南部,属秦岭西端。
唐龙朔元年 (661) 置,属安西都护府。治所在疾陵城 (今伊朗东北部萨巴里湖附近)。贞元三年 (787) 废。唐羁縻都督府名。龙朔元年(661年)置,治疾陵城(故地在今伊朗锡斯坦一俾路支斯坦省东北萨
即巴陵山。在今湖南岳阳市西南隅。《水经》:湘水“又北至巴丘山入于江”。《三国志·吴书·周瑜传》:“瑜还江陵,为行装,而道于巴丘病卒。”裴松之注:“瑜欲取蜀,还江陵治严,所卒之处,应在今之江陵,与前所镇
在今江西南城县东。《舆地纪胜》卷35建昌军:东界山“在南城县东二十里。元祐癸酉冬,甘露降于山岭,松柏受之,霑凝数十里,逾月而释。太守王旉创亭其上,曰神液”。
在今江苏镇江市。《宋书· 武帝纪一》: “旭孙生混,始过江,居晋陵郡丹徒县之京口里。”
一名黄牯山。在今湖北阳新县西。《方舆纪要》 卷76兴国州 “银山” 条下: “ 《志》 云,州西二里有黄姑山,亦产银,旧有银场。”
即今河北唐山市东北十五里开平镇。明永乐初为开平中屯卫治。成化初筑城。清又设把总驻此。在河北省唐山市开平区东部。区人民政府驻地。面积61.1平方千米。人口4.8万。镇人民政府驻开平,人口1.3万。明永乐
在今河南嵩县西南。淯水源于此。《水经·淯水》:“淯水出弘农卢氏县攻离山。”即此。
南宋嘉定十年 (1217) 析昆山县东境五乡地置,属平江府。治所即今 上海市嘉定区。元元贞元年 (1295) 升为州。明洪武二年 (1369)复降为县,改隶苏州府。清雍正三年 (1725) 改属太仓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