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淤尖
即今江苏滨海县东北九十四里淤尖乡。旧属阜宁县。清光绪《淮安府志》卷首《阜宁县图》有大淤尖。
村名。在江苏省滨海县东北部、废黄河口南岸、界滩淤公路终点站处。属滨海港镇。人口2200。相传清乾隆年间始有居民从事盐、渔业,以居黄海边淤滩大尖头处得名。道光年间为西汛驻地。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北徙,海岸坍塌,渐陷入海。同治年间西迁15千米,现东距黄海仅1千米。产小麦、玉米、稻、棉花。盛产芦苇。通客车。
即今江苏滨海县东北九十四里淤尖乡。旧属阜宁县。清光绪《淮安府志》卷首《阜宁县图》有大淤尖。
村名。在江苏省滨海县东北部、废黄河口南岸、界滩淤公路终点站处。属滨海港镇。人口2200。相传清乾隆年间始有居民从事盐、渔业,以居黄海边淤滩大尖头处得名。道光年间为西汛驻地。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北徙,海岸坍塌,渐陷入海。同治年间西迁15千米,现东距黄海仅1千米。产小麦、玉米、稻、棉花。盛产芦苇。通客车。
北宋置,属丹棱县。在今四川眉山县西四十五里伏龙乡东馆村。南宋绍兴年间于此设东馆书院。在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中部偏南。原名枫林市。面积81平方千米。人口2.2万。镇人民政府驻东馆,人口 2000。明初于此
又名硕濩湖、大湖。在今江苏涟水、沭阳、灌南等县间。《方舆纪要》 卷22安东县: 硕项湖在 “县西北百二十里。湖东西四十里,南北八十里,与海州沭阳、赣榆接境。亦曰太湖。又谓之石濩湖,一名硕灌湖。其西接桑
即悬瓠城。今河南汝南县治。《寰宇记》卷11汝阳县: “悬瓠城亦名悬壶城。”即“悬瓠城”。
在今四川昭觉县南。《元史·文宗记》:至顺元年(1330),“罗罗斯撒加伯、乌撒阿答等合诸蛮万五千人攻建昌,跃里铁木儿等引兵追战于木托山下,败之”。即此。清于山下设木托汛。
或作禹陵。在今浙江绍兴市东南八里。传是夏禹的陵墓。《史记·夏本纪》 说:“或言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陵背负会稽山,面对亭山,前临禹池。池岸建青石牌坊一座, 由甬道入内。旧有陵殿,
清康熙十四年(1675)置,属察哈尔左翼。驻地在扎哈苏泊(今内蒙古正蓝旗西北扎格斯台苏木)。1914年改称察哈尔左翼正蓝旗。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以察哈尔部编置。驻扎哈苏台泊(今内蒙古正蓝旗西北扎
一作冉堌集。即今山东定陶县东南三十二里冉堌镇。光绪《大清直省地舆全图》:山东定陶县东南有冉固。
元至元十六年 (1279) 改罗共赕置,属丽江路。治所在今云南宁蒗彝族自治县南二十五里衙门村。彝语 “蒗稽” 为叶可食用的灌木,彝族常用以和荞粑吃,因当地盛产蒗稽面得名。明洪武十五年(1382) 属北
①五代梁开平元年(907)升汴州置,建都于此,号东都。治所在开封、浚仪二县(今河南开封市)。后唐改汴州。后晋、后汉、后周及北宋复升为开封府,皆都于此,号东京。北宋辖境相当今河南延津、长垣以南,扶沟、太
疑为团城之讹。在今山东沂水县城。《资治通鉴》: 南朝宋泰始三年 (467) 八月,“魏东徐州刺史成固公戍圂城”。而 《魏书· 地形志》 南青州: “治团城。显祖置为东徐州,太和二十二年改”可证。约在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