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城镇
北宋置,属桐城县。即今安徽桐城县东二十里孔城镇。
在安徽省桐城市东部。面积87.8平方千米。人口5.1万。镇人民政府驻孔城,人口6280。传三国吴将吕蒙筑城于此,又当东北诸山水汇聚南下的水运孔道,故名。1949年设孔城镇,1958年改为公社,1971年复置镇。1992年红庙、晴岚、桐梓三乡并入。产稻、棉花、油菜籽、莲藕、苡仁、芦苇。有轴瓦、服装、塑料等厂。为桐城市四大古镇之一,市东北与庐江、枞阳两县间物资交流中心。桐枞公路经此。通航运。古迹有清桐乡书院朝阳楼旧址。
北宋置,属桐城县。即今安徽桐城县东二十里孔城镇。
在安徽省桐城市东部。面积87.8平方千米。人口5.1万。镇人民政府驻孔城,人口6280。传三国吴将吕蒙筑城于此,又当东北诸山水汇聚南下的水运孔道,故名。1949年设孔城镇,1958年改为公社,1971年复置镇。1992年红庙、晴岚、桐梓三乡并入。产稻、棉花、油菜籽、莲藕、苡仁、芦苇。有轴瓦、服装、塑料等厂。为桐城市四大古镇之一,市东北与庐江、枞阳两县间物资交流中心。桐枞公路经此。通航运。古迹有清桐乡书院朝阳楼旧址。
北宋置,在今陕西子洲县西南。《宋史·地理志》 绥德军: 临夏砦 “地名啰岩谷岭,元符元年筑城,赐今名”。元废。
在今四川道孚县南中扎坝。清康熙四十年(1701)置中渣坝沱土百户。
清光绪三十年十二月(1905.1)置,属吉林省呼兰府。治所在双庙子(今黑龙江省兰西县)民国徐曦《东三省纪略》卷2:“析呼兰河西岸地置”,故名。1914年改属黑龙江省绥兰道, 1928年属黑龙江省。19
在今安徽巢湖市东北十五里,与含山县交界处。《隋书·地理志》:襄安县有半阳(汤)山。《寰宇记》卷126巢县:“半汤山, 山下有泉,半冷半热以名之。”今建有疗养院。山东南有半汤镇。
1934年伪满置,省会在佳木斯市(今黑龙江省佳木斯市)。辖境相当今黑龙江省佳木斯、依兰、勃利、宝清、饶河、汤原、萝北以东以北地。1945年日军投降后废。
在今江苏东海县南。《南齐书·张冲传》:建武二年 (495),北魏攻义阳,“冲遣军主桑系祖由渣口攻拔虏建陵、驿马、厚生三城,多所杀获”。《方舆纪要》 卷22沭阳县 “厚丘城” 条下: “驿马城或曰在厚生
即今河南永城市东六十里芒山镇。清光绪《归德府志》卷首《永城县境图》:县北有山城集。
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城区东南。《寰宇记》卷112江夏县:冶唐山“在县东南二十六里。《旧记》云,先是晋、宋之时,依山置冶,故以为名”。古山名。在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东南。有铁矿,两晋时为南方著名冶铸中心。
隋初建,为唐长安城 (今陕西西安市) 太极宫宫殿之一。其地位仅次于三大殿。《旧唐书·太宗纪下》: 贞观五年 (631) 九月,“赐群官大射于武德殿”,即此。
西汉置,属雁门郡。治所在今山西宁武县北二十里。东汉后废。古县名。西汉置,治今山西省宁武县北。属雁门郡。东汉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