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广元千佛崖摩崖造像

广元千佛崖摩崖造像

在今四川广元市区北八里嘉陵江东岸。原为古蜀道上的“石柜阁”。始建于南北朝,迄清咸丰年间。以隋唐居多。原有造像一万七千余尊, 1935—1936年修川陕公路,毁去大半。现有石刻南北长200余米,最高处约40余米。共有龛窟四百余个,造像七千余尊。高低错落,多达十三层。像大者高4米余,小者仅1.5厘米。另有题记碑刻六十余幅。主要龛窟有大云洞、大佛洞、三世佛窟、牟尼阁、千佛洞等。1961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四川省广元市区北4千米嘉陵江东岸。是四川境内规模最宏伟的石窟群。据清咸丰四年(1854年)石刻题记,全崖佛像总数1.7万余躯。1935—1938年修川陕公路,毁造像一半以上。现有石刻南北长200余米,最高处约40余米。共有龛窟400余个,7000余尊。龛窟重叠密布,多者13层。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的作品,以唐代居多。大佛洞高约5.4米,为最早洞窟之一。刻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像。主像头部残缺,左右壁的菩萨像身躯肥硕颀长,束双髻,肩有披风,在身前十字相交。二弟子,头小身长,衣纹紧裹,富有质感。睡佛洞,中刻释迦涅槃像,后刻娑罗双树及天龙八部组成双柱,直连洞顶,设计巧妙,颇具美学与力学效果。大云洞的佛像和观音像,以及附近毗卢佛龛及释迦坐像龛,雕刻精美,为唐代作品。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广元千佛崖摩崖造像造像


猜你喜欢

  • 下峒司

    在今湖南桑植县西北下洞街。本明下洞长官司, 清雍正七年(1729)改土归流。乾隆元年(1736)设巡司。后移巡司于古丈坪。

  • 鹊洲

    在今安徽铜陵至繁昌二县间长江中。鹊头为铜陵县北鹊头山,鹊尾在繁昌县东北三山。西对无为县,为长江险要之处。《宋书·邓琬传》: 泰始二年(466),“ (陶) 亮本无干略,闻建安王休仁自上,殷孝祖又至,不

  • 张翀摩崖

    又称石壁墨刻。在今贵州都匀市东北角红叶山左之石壁上。《清一统志·都匀府》:石壁墨刻“在府城北。明张翀题镌曰:‘仁智之情,动静之理,栖此盘谷,饮此泉水”’。张翀,广西柳州人,嘉靖三十二年(1553)进士

  • 巴彦哈拉

    在今青海称多县西北。为清代西藏拉萨至西宁驿站之一。乾隆《卫藏通志》卷4:乌河那峡“四十里至巴彦哈拉”。

  • 即郰。在今山东曲阜市东南四十余里。《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 《集解》引孔安国曰: “陬,孔子父叔梁纥所治邑。”

  • 纯阳宫

    又称吕祖庙。在今山西太原市五一广场西北隅。建于明万历间,清乾隆间增筑巍阁三层。宫有四座院落,门前有四柱三楼木牌坊,主要建筑为吕祖殿、方形单间回廊亭及巍阁。四围建配房和砖卷窑洞。

  • 沈家灶镇

    即今江苏大丰县南四十二里沈灶镇。产盐。旧属东台县,1942年划归台北县(后改名大丰县)。

  • 神羌堡

    在今山西临猗县东北。《清一统志·蒲州府 一》: 神羌堡 “在猗氏县东北十五里峨嵋坡。汉邓禹围安邑,定河东,屯兵于此。上有高密侯庙”。

  • 涂家埠镇

    即今江西永修县治 (涂家埠镇)。清同治 《江西全省舆图》 卷14: 建昌县东南有涂家埠。1948年永修县自艾城迁驻于此。

  • 消瘴堡

    在今四川汉源县西南、大渡河北。《方舆纪要》 卷73黎州守御千户所: 消瘴堡 “在司南,与避瘴山相近。《志》 云: 司南抵大渡河,旧有文武、消瘴、香树、黑石、流沙等堡,为戍守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