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庐山

庐山

①亦名东庐山。即今江苏溧水县东二十里东芦山。《隋书·地理志》:溧水县有庐山。《宋史·河渠志七》:南宋乾道年间,建康守臣张孝祥言:“秦淮水三源,一自华山由句容,一自庐山由溧水,一自溧水由赤山湖,至府城东南,合而为一。”

②古称南障山。又名匡山、匡庐。即今江西九江市南庐山。耸立于鄱阳湖、长江之滨。东北—西南走向,长约25公里,宽约10公里。最高峰汉阳峰,海拔1474米,其次为香炉、五老、天上等峰。《史记·河渠书》太史公曰:“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水经·庐江水注》:“《豫章旧志》曰,庐俗字君孝,本姓匡,父东野王,共鄱阳令吴芮,佐汉定天下而亡,汉封俗于阳,曰越庐君,俗兄弟七人皆好道术,遂寓精于宫庭之山,故世谓之庐山。汉武帝南巡,睹山以为神灵,封俗大明公。远法师《庐山记》曰,殷周之际,匡俗先生受道仙人共游此山,时人谓其所止为神仙之庐,因以名山矣。”山多巉岩、峭壁、清泉、飞瀑之胜,林木葱茏,气候宜人。唐白居易《庐山草堂记》誉称“匡庐奇秀甲天下”。著名胜迹有白鹿洞、仙人洞、三迭泉、含鄱口等。为我国著名的游览胜地。


(1)别名匡庐、匡山。《水经注·庐江水》:“庐俗兄弟七人皆好道术,遂寓精舍于宫庭之山,故世谓之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北近长江,东临鄱阳湖。为古老变质岩断块山。东北—西南走向,长约29千米,宽约16千米。主峰汉阳峰,最高海拔 1474 米。多峭壁、瀑布和云海。仙人洞、五老峰、香炉峰、含鄱口、龙首崖、三叠泉等为重要景点。夏季凉爽,为著名避暑胜地。植物品种丰富,建有以引种驯化为中心的庐山植物园。富人文景观。有始建于东晋的佛教净土宗发源地东林寺、宋代“天下四大书院”之一的白鹿洞书院、北宋观音桥等著名古建筑。山顶牯岭镇一带多名人别墅,建筑风格各异,并有各种旅游、疗养设施。建有登山公路和缆车。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并以世界文化景观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被列入世界地质公园。(2)旧县级行政区名。1978年由庐山管理局改置,驻今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区牯岭镇。1980年撤销,改设九江市庐山区。

庐山景区示意图


猜你喜欢

  • 西岩

    ①在今福建宁化县东北。《方舆纪要》卷98汀州府长汀县:“西岩在县东北五十里。登石梯而上,石筍屹立如门,中可坐千人,泉石殊胜。有石室数处,皆幽异不一。其傍为东岩,亦有数石室,争奇竞秀。”②在今四川资中县

  • 石昌镇

    北宋置,在今甘肃环县西南三十里。北宋范仲淹筑,在今甘肃省环县西南。属环州。《武经总要》:石昌镇“控西北马岭大川口入故威州路,北与合道镇相应”。为防御西夏要地。

  • 哲尔德河

    即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南石人湾沟,为大黑河支流。《清一统志· 归化城六厅》:黑河“折而南合东来之哲尔德河,始名伊克土尔根河”。

  • 山塘水

    在今江苏吴县西北。唐白居易所凿。明王鏊《姑苏志》卷10:山塘水“自沙盆潭西流出渡僧桥诸水,北流与虎丘山塘水合,曰射渎。相传吴王尝射于此,故名。亦名石渎”。

  • 三叉站

    元置,即今陕西凤县(双石铺)东南三叉。明改为驿。

  • 汇水

    即洭水。今广东连州市东南连江。《史记·南越列传》:元鼎五年(前112)秋,“卫尉路博德为伏波将军, 出桂阳,下汇水”。《集解》徐广曰:“一作‘湟’。”《汉书·地理志》 桂阳郡桂阳县:“汇水南至四会入郁

  • 方泰镇

    即今上海市嘉定区西南十八里方泰镇。清光绪《嘉定县志》卷1:方泰镇“以寺名。南北一里。康熙间陈、严两姓创市”。

  • 狼河

    即今内蒙古巴林左旗、阿鲁科尔沁旗境之乌里吉木伦河。《辽史·地理志》: 上京道临潢府有狼河。

  • 建水

    ①亦作湕水。即今湖北荆门市南新埠河。《周书· 萧詧传》: 梁太清二年 (548),詧率军伐江陵,其将杜岸降于江陵,“詧众大骇,其夜遁归襄阳,器械辎重,多没于湕水”。即此。《清一统志 ·荆门州》: 建水

  • 啰没宁堡

    北宋置,属西安州。在今宁夏海原县西北蒿川乡东。金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