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道
三国时中原地区通往西域的交通要道。《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 引 《魏略西戎传》:“从玉门关西北出,经横坑,辟三陇沙及龙堆,出五船北,到车师界戊己校尉所治高昌,转西与中道合龟兹,为新道。” 东起玉门关 (今甘肃敦煌市西北),中经高昌 (今新疆吐鲁番县东南),西达龟兹 (今新疆库车),合于中道,西出葱岭,达中亚各地。
为三国时期中原与西域联系的交通要道。东出玉门关(今甘肃敦煌市西北),中经高昌(今新疆吐鲁番市东南),西达龟兹(今新疆库车县),合于中道,西出葱岭(今天山)一带。
三国时中原地区通往西域的交通要道。《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 引 《魏略西戎传》:“从玉门关西北出,经横坑,辟三陇沙及龙堆,出五船北,到车师界戊己校尉所治高昌,转西与中道合龟兹,为新道。” 东起玉门关 (今甘肃敦煌市西北),中经高昌 (今新疆吐鲁番县东南),西达龟兹 (今新疆库车),合于中道,西出葱岭,达中亚各地。
为三国时期中原与西域联系的交通要道。东出玉门关(今甘肃敦煌市西北),中经高昌(今新疆吐鲁番市东南),西达龟兹(今新疆库车县),合于中道,西出葱岭(今天山)一带。
西汉元鼎元年 (前 116) 置,为广汉郡治。治所即今四川梓潼县。《寰宇记》 卷84梓潼县: “以县东倚梓林,西枕潼水,以此为名。” 东汉属广汉郡。建安二十二年 (217) 为梓潼郡治。西晋永嘉后徙郡
一作曲池。春秋鲁邑,在今山东宁阳县东北。《春秋》: 桓公十二年 (前700),“公会杞侯、莒子盟于曲池”。《公梁传》 作殴蛇。又称曲池。在今山东省宁阳县东北。《公羊传》:鲁桓公十二年(前700年),公
又名牛栏江。在今云南嵩明县及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等县境。《清史稿·地理志》 曲靖府寻甸州:“车洪河自嵩明入,亦曰寻川河,纳归龙河、玉带河、螳螂河诸水,为阿交合溪,又东北入会泽。”称为牛栏江。即“牛栏江”
在今贵州锦屏县南。《清一统志·黎平府》:东茶山“在府城北欧阳司东。溪水潆洄其下”。
在今江苏六合县东南一带长江滨。《左传》: 襄公十四年 (前559) 秋,“楚子为庸浦之役故,子囊师于棠,以伐吴。吴人不出而还。子囊殿,以吴为不能而弗儆。吴人自皋舟之隘要而击之。楚人不能相救,吴人败之,
元置,属思州安抚司。治所即今贵州岑巩县。明洪武六年(1373)改置都坪峨异溪蛮夷长官司。元置,治今贵州省岑巩市。属思州军民安抚司。明洪武六年(1373年)改为都坪峨异溪蛮夷长官司。
即今安徽利辛县西五十二里王人镇。清乾隆《阜阳县志》卷4:王老人集在“东北乡九十里,淝河南岸”。
西汉置,属九江郡。治所在今安徽淮南市东南。东汉改为西曲阳县。西汉置,治今安徽省寿县东北。东汉改为西曲阳县。
在今福建上杭县西北。《方舆纪要》卷98上杭县 “平西驿” 条下: “又蓝屋驿,在县北七十里。成化十年,徙清流县玉华驿于此,改今名。”在今福建省上杭县西北。明成化十年(1474年)徙清流县玉华驿于此。为
秦置,属会稽郡。治所即今浙江上虞市(百官镇)。《水经·渐江水注》 引《晋太康地记》云:“舜避丹朱于此,故以名县……亦云禹与诸侯会,事讫, 因相虞乐,故曰上虞。”隋开皇九年(589)废。唐贞元元年(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