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朔方郡

朔方郡

①西汉元朔二年 (前127) 置,治所在朔方县 (今内蒙古杭锦旗北什拉召一带)。辖境相当今内蒙古伊克昭盟西北部及巴彦淖尔盟后套地区。东汉时移治临戎县 (今内蒙古磴口县东北布隆淖乡古城)。永和五年 (140) 徙治五原县 (今乌拉特前旗东南)。建安二十年 (215) 废。东汉时,匈奴南单于分部众屯牧于此。后赵于朔方故城复置朔州朔方郡。前秦以后废。

②北魏置,属东夏州。治所在魏平县 (今陕西子长县东)。辖境相当今陕西子长、米脂、清涧、吴堡、绥德等县及子洲县大部地。后废。

③隋大业三年 (607) 改夏州置,治所在岩禄县(今陕西靖边县东北白城子古城)。辖境相当今内蒙古乌审旗、鄂托克前旗大部及陕西靖边县、横山县部分地。隋末为梁师都所据。唐贞观二年 (628) 复为夏州。天宝元年 (742) 复改为朔方郡,乾元元年(758) 仍改为夏州。


(1)西汉元朔二年(前127年)置,治朔方县(今内蒙古杭锦旗东北什拉召附近)。辖境约今内蒙古自治区河套西北部及后套地区。东汉移治临戎县(今内蒙古磴口县北布隆淖古城)。末年废。(2)北魏置,治魏平县(今陕西子长县东南)。辖境相当今陕西省子长、清涧等县地。北周时废。(3)隋大业三年(607年)改夏州置,治岩绿县(今陕西靖边县东北白城子)。辖境相当今陕西省大理河以北的红柳河流域及内蒙古自治区杭锦旗、乌审旗等地区。唐初仍改夏州。天宝元年(742年)复改朔方郡,乾元元年(758年)又改夏州。


猜你喜欢

  • 东府城

    简称东城。故址在建康城东南,今江苏南京市通济门附近,南临秦淮河。《寰宇记》卷90升州上元县“东府城”条引《舆地志》云:东府城“晋安帝义熙十年筑,其城本简帝为会稽王时第,其东则丞相会稽文孝王道子府,谢安

  • 柘县

    ①秦置,属陈郡。治所在今河南柘城县北。《寰宇记》 卷12柘城县: “以邑有柘沟,以此名县。”西汉属淮阳国。东汉属陈国。西晋太康中废。②唐显庆三年 (658) 置,为柘州治。治所在今四川理县西北与黑水西

  • 五京道

    即辽兴宗重熙后上京、南京、东京、中京、西京道的合称。辽会同元年(938年)置上京道,升幽州为南京道,改旧南京道为东京道;统和二十五年(1007年)置中京道;重熙十三年(1044年)置西京道,合称“五京

  • 杜沟

    在今河南上蔡县东。《方舆纪要》卷50上蔡县:杜沟“旧有沟凡五,东流入于澺水。后汉初,县令杜诗所浚,因名。蔡地西亢而东卑,五沟浚,民始无泛溢之患,故址犹存”。

  • 萨木秧寺

    一作桑鸢寺。即今西藏扎囊县东北桑伊寺。清乾隆 《卫藏通志》 卷6: “萨木秧寺俗称桑鸢寺。”

  • 珥渎河

    又名七里河。在今江苏丹阳市东南。《方舆纪要》 卷25镇江府丹阳县: 珥渎河 “在县东南七里,与漕渠相接。河口有七里桥,南流入金坛县界”。

  • 象湖山

    即今福建漳平市东南象湖山。明嘉靖 《漳平县志》 卷2: 象湖 “在感化里。薮泽半亩许,泉混,泥深无底,视若田然。相传昔有象奔过此,遂沉不起,因名”。《明通鉴》: 正德十二年 (1517),“詹师富等据

  • 大羊

    ①即今浙江建德市东南大洋镇。南宋乾道中范成大去岭南,途宿于此。②即大阳集。今山东东平县北大羊乡。道通肥城。民国《东平县志》图作大羊。

  • 辽沙镇

    清置,属侯官县。在今福建福州市西南。旧有把总驻守。

  • 东关堡

    北宋元丰六年(1083)改巩哥关置,属兰州。在今甘肃兰州市东十八里。元废。北宋元丰六年(1083年)以巩哥关改名,在今甘肃省兰州市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