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松滋县

松滋县

①西晋置,属安丰郡。治所在今安徽霍邱县东十五里。隋开皇初废。唐武德四年 (621) 复置,属蓼州,七年 (624) 废。

②东晋侨置,属寻阳郡。治所在今江西九江市东。《宋书· 州郡志》 松滋县: “江左流民寓寻阳,侨立安丰、松滋二郡,遥隶扬州,安帝省为松滋县。”南朝齐废。

③东晋咸康三年 (337) 侨置,属河东郡。治所在今湖北松滋县西北。明郭子章 《郡县释名》 湖广卷上: 松滋县 “秦名县为松滋,以兹方产赡松也”。可知以产赡松得名。《寰宇记》 卷 146荆州松滋县称: “ 《晋太康地志》: 咸康三年以松滋流户在荆土者松滋县。” 南朝宋属南河东郡。南齐属河东郡。隋属南郡。唐属江陵府。南宋绍兴间徙治瀼口 (今松滋县北三十六里老城镇)。元属中兴路。明属荆州府。民国初属湖北荆东道。1932年直属湖北省。1947年徙今松滋县 (今新江口镇)。


(1)古县名。(1)西晋初置,治今安徽省霍邱县东。属安丰郡。南朝齐改属北新蔡郡。隋废。唐武德四年(621年)复置,属蓼州。七年废。(2)东晋以江左流民侨立松滋郡,晋安帝改置为县。治今江西省九江市东。属寻阳郡。南朝宋元嘉十八年(441年)废。(2)古旧县名。东晋咸康三年(337年)侨置,治今湖北省松滋市老城西。属南郡。南朝宋属南河东郡,齐属河东郡,隋属南郡,唐属荆州,宋属江陵府,元属中兴路,明、清属荆州府。1932年迁治磨盘洲(磨市),1934年仍迁回老城。1947年迁治新江口镇。1995年撤销,改设松滋市。


猜你喜欢

  • 岳池县

    唐万岁通天二年 (697) 置,属果州。治所在今四川岳池县北四十里顾县镇。《寰宇记》 卷138岳池县: “以境内岳池水为名。” 开元二十年(732) 移治今岳池县西北六十里旧县铺。天宝初属南充郡,乾元

  • 黑盐池

    又作盐池。在今陕西定边县西北。《魏书·太祖纪》: 登国七年 (392),灭卫辰,“幸木根山,遂次黑盐池”。《资治通鉴》: 东晋太元十六年(391),拓拔珪 “军于盐池,诛卫辰宗党五千余人”。(1)古水

  • 思邛县

    唐开元四年 (716) 置,属思州。治所即今贵州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五代时废。古县名。唐开元四年(716年)置,治今贵州省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属思州。五代时废。

  • 华藏寺

    在今云南澄江县东阙摩山。《清一统志·澂江府》:华藏寺“创自齐、梁时,林壑幽秀,有翠壁、丹崖、清泉、古树之胜”。又称华严寺,俗称支提寺。在福建省宁德市支提山双髻峰下。北宋开宝四年(971年)由吴越王钱俶

  • 双庙子

    ①即今辽宁昌图县东北双庙子镇。清光绪《奉天全省地舆图说图志》昌图府图:东北有双庙。民国《昌图县志》图:东北有双庙子。②今黑龙江省兰西县。民国《黑龙江志稿》卷2:“兰西县,地当呼兰河西,旧名双庙子。”集

  • 三不剌州

    在今甘肃靖远县北境。《明史·孙兴祖传》:洪武三年(1370),“帅六卫卒从(徐)达出塞,次三不剌川,遇敌力战死”。又《李文忠传》洪武七年(1374),“遣部将分道出塞,至三不剌川,俘平章陈安礼”。《方

  • 敕 (勅) 雺山

    在今云南嵩明县东四十里。《清一统志·云南府》: 敕雺山 “在嵩明州东四十里。世传蒙世隆征乌蒙,得四女归,至此山,四女望乡叹息,忽山巅雾起,结为三峰。蛮谓 三为勅,蜂为雺。《州志》: 其山独峻,又名峻葱

  • 阜民司

    明置,在今四川雅安市。《方舆纪要》 卷72雅州 “雅安驿” 条下: “阜民司,明洪武九年置,收买番马,后罢为民居。”

  • 胡逗洲

    相当今江苏南通、通州市一带。本长江口沙洲,后与北岸大陆相连。《资治通鉴》: 南朝梁承圣元年 (552),侯景败走,自滬渎下海,欲向蒙山,其下羊鹍谋诛之,因景昼寝,语舟师直向京口,“至胡豆洲,景觉,大惊

  • 奈布东

    即乃东宗。今西藏乃东县。《清一统志·西藏》 卫地诸城: 奈布东城 “在喇萨东南二百二十里”。后称乃东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