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国前凉置临松郡,治所在今甘肃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东南马蹄乡。《魏书·地理志》 讹作临杜郡。
在今山西偏关县东北五十二里红门口,为通往内蒙古之要隘。《清一统志·宁武府》:红门口堡“明宣德九年以沟通塞外,建敌台桥洞一座,外设边墙一道,壕堑品窖三层。万历中增左右砖台以备侦望”。
①春秋晋邑。在今山西临猗县西南。《水经·涑水注》 引《竹书纪年》:“齐师逐郑太子齿奔张城、南郑。”即此。②在今山东梁山县北。《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周勃“袭取临济,攻张”。《方舆纪要》卷33谓张城在寿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置,属巴安府。治所在三坝(今四川理塘县西南格则乡西南)。1913年改为义敦县。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一作宣统三年〔1911年〕)置。治今四川省理塘县西南热柯乡(三坝)。
隋开皇十八年(598)置,治所在秀容县(今山西忻州市)。《元和志》卷14:“因州界忻川口为名。”大业二年(606)废。唐武德元年(618)复置忻州,辖境相当今山西忻州市及定襄县地。天宝元年(742)改
又作扬武谷、羊武谷。在今山西原平市西北三十五里。《资治通鉴》:五代晋开运三年(946),“九月,契丹三万寇河东;壬辰,刘知远败之于阳武谷”。即“扬武谷”。
在今浙江衢州市西北隅。《方舆纪要》 卷93衢州府: 峥嵘山在 “府治西北。三国吴遣征虏将军郑平,以千人守峥嵘镇,即此。王象之曰,昔有紫宏者,屯兵于此,后讹为峥嵘”。唐孟郊有 《峥嵘岭》诗。
即呼奴山。在今北京市顺义县东北二十五里。《水经·沽水注》: “沽水西南流经狐奴山西,又南经狐奴县故城西。渔阳太守张堪于县开稻田,教民种植,百姓得以殷富。” 即此。
即今湖南邵阳县驻地塘渡口镇。旧属武冈州。清光绪 《湖南通志》 卷1武冈州图: 东北有塘路口。后演化为塘渡口。
一名鹜山。即今湖南宁乡县西南东务山。《清一统志·长沙府一》:鹜山“在宁乡县西南一百里。一名东鹜山。《县志》:宋遗民王显谟不仕,隐居鹜山, 即此”。古山名。又名鹜山。在今湖南省宁乡县西南。宋遗民王显漠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