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县
唐至德二年 (757) 改同安县置,次年属舒州。治所即今安徽桐城县。《舆地纪胜》 卷46安庆府: 桐城县,“ 《元和郡县志》: 取桐乡为名”。宋属安庆府。南宋末移治枞阳镇,后又移今贵池市西李阳河。元复还旧治,属安庆路。明属安庆府。民国初属安徽安庆道。1928年直属安徽省。
古旧县名。唐至德二载(757年)改同安县置,治今安徽省桐城市东南。属舒州。宋末移治今枞阳县,后又曾移治今池州市贵池区西南李阳河,元移今桐城市。南宋属安庆府,元属安庆路,明、清属安庆府。1996年撤销,改设桐城市。
唐至德二年 (757) 改同安县置,次年属舒州。治所即今安徽桐城县。《舆地纪胜》 卷46安庆府: 桐城县,“ 《元和郡县志》: 取桐乡为名”。宋属安庆府。南宋末移治枞阳镇,后又移今贵池市西李阳河。元复还旧治,属安庆路。明属安庆府。民国初属安徽安庆道。1928年直属安徽省。
古旧县名。唐至德二载(757年)改同安县置,治今安徽省桐城市东南。属舒州。宋末移治今枞阳县,后又曾移治今池州市贵池区西南李阳河,元移今桐城市。南宋属安庆府,元属安庆路,明、清属安庆府。1996年撤销,改设桐城市。
1913年改白玉州置,属边西道。治所即今四川白玉县。1914年属川边特别区。1939年属西康省。1955年属四川省。在四川省西部,西邻西藏自治区。属甘孜藏族自治州。面积1万平方千米。人口4.1万。辖1
在今甘肃渭源县西二十五里。《水经·渭水注》: “渭水出首阳县首阳山渭首亭南谷山,在鸟鼠山西北。” 《资治通鉴》: 唐大中二年 (848),吐蕃论恐热遣其将莽罗急藏将兵二万略地西鄙,尚婢婢遣其将拓跋怀光
明成化十五年(1479)于沙州故城置,属西卫宁,为羁縻卫。治所在今甘肃敦煌市西。正德十一年(1516)土鲁番以兵胁归附,遂徙肃州塞内。后废。明时驻牧在今青海省青海湖东罕东卫一支,北迁沙州,宣德七年(1
①明嘉靖二十五年 (1546) 置,在今辽宁本溪满族自治县东南新城子。《方舆纪要》 卷37辽东都司 “散洋峪堡” 条下: “又孤山堡,在碱场堡东南,亦嘉靖二十五年置。”②明置,即今陕西府谷县西孤山乡。
西晋泰始三年(267)分商县置,属上洛郡。治所即今陕西山阳县。后废。《寰宇记》卷141丰阳县:“因丰阳川以为名。”北魏太安二年(456)复置,皇兴四年(470)为东上洛郡治。后废。北周复置,隋仍属上洛
唐贞观四年(630)置,属羁縻祐州。治所在今四川若尔盖县西境。后废。
在今福建武夷山市西南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内。高可二十丈。明《八闽通志》卷6《地理志·山川》 崇安县:马头岩“状如勒马”。
即今云南镇雄县西牛场镇。明嘉靖五年(1526)于此置怀德长官司。
在今广西浦北县北。明置巡司于此。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合浦县东北。明初于此置永平巡检司。
即今江苏睢宁县西北九十里曲头。《明史·河渠志一》:嘉靖三十一年(1552),“总河副都御史曾钧上治河方略,乃浚房村至双沟、曲头,筑徐州高庙至邳州沂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