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清河

清河

①见于 《禹贡》 的先秦河水 (黄河) 自宿胥口 (今河南浚县西南) 东行,宿胥口以北河水故道内黄县以南一段,受黎阳县诸山泉流汇注,由原来的浊流变成清流,因称之为清河。战国时期清河在内黄县受洹水后折东北流经今河北馆陶县、清河县一带至山东平原县东注河水,成为齐、赵间一巨川。《战国策·齐策一》: 苏秦为赵合从说齐宣王,“齐南有太山,东有琅邪,西有清河,北有渤海”。又 《赵策二》: 苏秦从燕之赵,始合从说赵王,“ (赵) 西有常山,南有河漳,东有清河,北有燕国”。汉初于清河下游地区设清河郡 (治青阳县,在今河北清河县东)。汉武帝元封后,馆陶县以下河水屡次北决为屯氏、鸣犊、屯氏别、张甲河等,清河下游亦为诸决河所截割,故道遂废。唯有上游内黄县境内一段仍称清河。《汉书·地理志》 魏郡内黄县: “清河水出南”,即此。王莽时河水自今濮阳县东决,改由今山东入海,此即 《水经》 中的河水道。旧时河北诸决水旋堙塞,而清、洹之水乃由清渊县 (今馆陶县北) 溢出东北流,穿清河郡境入渤海郡行屯氏故渎、大河故渎至南皮县北北皮亭会合漳水,此为 《水经》 中的清河。东汉建安中,曹操筑枋堰(在今河南浚县西南淇门渡),遏淇水入清河的上游白沟以增加清河的流量,又凿平虏渠,使清、漳合口下流参户亭 (今河北青县西南木门店) 的滹沱河北入泒水,形成一条上起枋堰之侧的枋头,经由白沟、清河、北皮亭以下的漳水,参户亭以下的平虏渠,及平虏渠与泒相会合后的泒水直至海口的水运通道,在《水经·淇水注》 称自清渊县以下这条水道为清河。相当南起今河北威县南,东北流经清河县、故城县北、景县南,至东光县西,略循今卫河、海河入海。隋后东光县以下被导为永济渠,东光县以 上则渐堙废。

②在今北京市昌平县西南。清孙承泽 《天府广记》 卷36: 清河 “距昌平州五十里,以水清冽故名。源自州境一亩泉,经燕丹村东南,合榆河下流为沙河,经顺义会白河。跨清河有桥,永乐间造,桥因河以名”。

③在今河北迁西县东。源出宽城满族自治县东南。南流至迁西县东入滦河。《清 一统志 · 承德府二》: 清河 “在平泉州西南。一名称儿河,亦名白马川。汇近山涧水,入迁安县界清河口入滦河”。

④一名西清河。即今河北乐亭县西三十五里清河。《方舆纪要》 卷17乐亭县: 清河 “源发 (滦) 州南八里之暖泉,阔二丈许,分流为新砦、狼河、介马诸河抵新桥海口猫儿港入海”。

⑤即今河北泊头市西北老盐河。《方舆纪要》 卷13交河县: 清河在 “县西二十五里。旧为洚河支流。自富庄驿引而东,至县东北三十五里,经刘解镇,又经县东北六十里之张家桥,又东五里散流入于诸村镇。俗名清河头,一名盐河,亦曰赵王运粮河。或云五代梁时,赵王镕曾运粮于此,以响晋师”。

⑥即今辽宁辽河支流清河。《方舆纪要》 卷37三万卫: 清河在 “卫东五十里,谓之大清河。源出分水岭,流经城东南,有小清,自卫东流合焉,经城南,西流入于辽河”。

⑦又名清沙河、南大河。即今辽宁盖州市南大清河。《明史·地理志》 盖州卫: “南有清河,东南有毕里河,下流皆入于海。” 《方舆纪要》 卷37盖州卫:清河在 “卫南五里。源出卫东分水岭,西南流经此,一名州南河,又西流合于泥河”。

⑧古泗水别名清水。《水经·泗水注》: “清水即泗水别名也。” 宋以后通称清河,一名南清河。《舆地纪胜》 卷39楚州: 清河 “在淮阴县北十里”。熙宁年间曾为黄河所夺。金时黄河长期夺泗入淮。元以后今江苏徐州市以下成为固定的黄河河道。今山东济宁南、鲁桥至徐州一段又成为运河的一部分,清河之名遂废。惟下游自今江苏泗阳以下,岔分为大小清河两派入淮,明时犹沿用旧称。黄河初行北派大清河,中叶以后改行南派小清河,未几大清河遂堙。

⑨亦名通商渠。在今安徽阜阳县南,润水支流。明正德 《颍州志》 卷1: 清河 “相传楚灵王自水台西开通商渠,自淮而北转而西,又折而北,直抵胡子城。历世变迁,陵谷易位。五代时王祚为颍州刺史,疏导古通商渠,更名曰清河。舟楫复通,南境无水患”。

⑩古济水自巨野泽以下,据 《水经·济水注》载: “因水色清深”,别名清水。《战国策· 燕策一》: “齐有清济、浊河,可以为固。” 又 《水经·济水注》 引何承天曰: “钜野湖泽广大,南通洙泗,北连清济。” 皆指此。宋以后遂通称清河,一名北清河。熙宁年间曾一度为黄河所夺。金元后又称大清河。钜野泽 (以后演变为梁山泊) 堙废后,以大汶河为源,下游改道形成今黄河。1855年自东阿旧治西鱼山以下为黄河所夺,清河之名遂废。今惟东平境内汶河分为南北两支,犹有大小清河之名,西北流注东平湖,又自湖北出为大清河,至鱼山下入黄河。

(11)在今湖北襄阳县东北。上游名排子河。源出河南邓州市西部山区,东南流入湖北境,经老河口市至襄阳县西北,折东流,始称清河。东南流至襄樊市东北入唐白河。《清一统志·襄阳府一》: 清河 “在襄阳县东北十里。南流入唐白河”。


(1)古水名。(1)先秦见于《禹贡》的河水(黄河)自宿胥口(今河南浚县西南)改道东行见于《汉书·地理志》的河水后,宿胥口以北河水故道内黄县以南一段,受黎阳诸山泉流汇注,由浊变清,故称为清河。战国时在内黄县受洹水后折东北流经今河北省馆陶、清河等县一带至山东省平原县附近东注河水,成为齐、赵间一巨川。汉元封后,馆陶县以下河水屡屡北决,其下游被截割,故道遂废。惟上游内黄县境内一段仍称清河水。王莽时自馆陶县西北之清渊溢出东北流,至南皮县北北皮亭会合漳水。东汉建安中曹操据筑枋堰遏淇水入清河的上游白沟以增加清河的流量,又凿平虏渠自清、漳合口下游参户亭(今青县西南木门镇)下的滹沱河北入泒水,形成了一条上起枋头,经由白沟、清河、北皮亭以下的漳水,参户亭以下的平虏渠及渠、泒会合以下的泒水直至海口的河北平原水运通道,《水经注·淇水》便把自清渊县以下的这条水道称做清河,相当今南起河北省威县南,东北流经清河县、故城县北、景县南,至东光县西,约循今卫、海河入海。隋后东光县以下被导为永济渠,东光县以上水道渐湮废。(2)古济水自巨野泽北纳汶水而下,因水色清深,故别名清水。《战国策·燕策一》:“齐有清济、浊河,可以为固。”即此。宋以后通称清河,又名北清河。熙宁年间曾一度为黄河所夺。金元后又称大青河。巨野泽(后变迁为梁山泊)堙废后,以大汶河为源,下游改道如今黄河。1855年自东阿县南鱼山以下为黄河所夺,清河之名遂废。(3)古泗水别名清水。《水经注·泗水》:“清水即泗水之别名也。”宋以后通称清河,又名南清河。熙宁年间曾为黄河所夺。金时黄河长期夺泗入淮。元以后今江苏省徐州市以下成为固定的黄河河道。今山东省济宁市南鲁桥至徐州市一段又成了运河的一部分,清河之名遂废。惟下游自今江苏省泗阳县以下,岔分为大小清河两派入淮。明时犹沿用旧称不改。黄河初行北派大清河,中叶后改行南派小清河,未几大清河遂堙。(4)战国时介于齐、赵二国之间,源出今河南省内黄县南,下游未详。东汉后源委略有扩展,据《水经注》载,上游承白沟,自今河北省威县以下始称清河,东北流经清河、故城二县北及景县南,至东光县西,此下略循今卫河、海河入海。(2)今水名。(1)又称哈达河。因河水清澈而名。在辽宁省东北部。源出清原满族自治县吉林哈达岭,西北流至开原市城北纳叶赫河、寇河,于市西南注入辽河。长约170.7千米,流域面积4846平方千米。是辽河较大支流之一。中游有大型清河水库。上游流经山区,为省重点林区之一,下游流域内为省重点商品粮产区。(2)汉水支流。在湖北省北部襄樊市襄阳区西北。上源有东西两支:东支为东、西排子河,均源于河南省淅川县杏儿山,以西排子河为主源;西支红水河(原称黑水河),源于老河口市莲花堰,东南流经襄樊市襄阳区,至刘庄村南汇排子河后,称清河,至襄阳东郊清河口入汉水。长约130千米,流域面积1500平方千米。沿河建有西排子河水库、下冯与清河店水电站等。(3)集镇名。在山东省济南市天桥区东南部。北园街道办事处驻地。人口4100。由刘家桥和西侯家场两个自然村组成,因小清河从村中经过,故名。有电梯、风机等厂。经济发达,多年被命名为文明村和明星村。通公共汽车。


猜你喜欢

  • 不大远镇

    即今辽宁宽甸满族自治县东一百三十里步达远满族乡。清光绪《奉天全省地舆图说图志》宽甸县图:东有不达远。

  • 大田千户所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改散毛千户所置,属施州卫。治所即今湖北咸丰县。清初改置巡司。

  • 鸣玉溪

    即今四川忠县西之长道河。唐白居易 《长庆集》 卷18 《木莲树》: “忠州西北十里有鸣玉溪,生者穰茂。” 《寰宇记》 卷14忠州临江县: “鸣玉溪在州西十里。上有悬崖瀑布,高五十余丈,潭洞幽邃,古木苍

  • 渔渡坝

    即今陕西镇巴县南九十里渔渡镇。《清一统志·汉中府二》: 渔渡坝巡司 “四面崇山,中开田坝,接四川通江县界。明隆庆中,移本府通判驻此。崇祯中改设守备”。清置巡司于此。即今陕西省镇巴县南渔渡镇。明隆庆年间

  • 乌蒙部

    宋代的部名,属叙州羁縻。在今云南昭通市境。明《寰宇通志》卷69乌蒙府:“古为斗敌甸,乌蒙乃其酋长之祖名,历代相承皆有其地,宋时有名阿杓者始封为乌蒙王。”元代置乌蒙路。

  • 方滩镇

    北宋置,属富顺监。在今四川富顺县东。《元丰九域志》卷7:方滩在“监东六十里”。

  • 共池

    春秋虞邑,在今山西平陆县西五十里上洪池、南洪池附近。《左传》:桓公十年(前702),“虞公出奔共池”。即此。古邑名。春秋虞国邑,在今山西省平陆县西。《左传》鲁桓公十年(前702年):“虞公出奔共池。”

  • 重阳宫

    在今陕西户县城西二十里祖庵镇北。据传金代道教全真道创始人王重阳在户县遇仙人吕洞宾化身,遂通仙术。后去山东传教,死后归葬咸阳。门人在户县建成道宫,门徒马丹阳手书 “祖庭” 二字悬于宫内。自此道教门徒称为

  • 龙江府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改黑水厅置,为黑龙江省治。治所在齐齐哈尔(今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辖境相当今黑龙江省齐齐哈尔、龙江、富裕、林甸、依安、甘南等市县地。1913年降为龙江县。清光绪三十四年(19

  • 孔子准字池

    在今山东汶上县治堂上。《清一统志·兖州府二》:“《县志》: 自汉唐以来, 中有池,以石为之, 外方内圆,刻鲤鱼四, 环注以水,上不在水面,下不在底, 以示为政者中行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