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州路
元至元十四年 (1277) 升瑞州置,治所在高安县 (今江西高安市)。辖境相当今江西宜丰、上高、高安等市县地。明洪武二年 (1369) 改为瑞州府。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瑞州为路,属江西行省。治高安县(今江西高安市)。辖境同瑞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为瑞州府。
元至元十四年 (1277) 升瑞州置,治所在高安县 (今江西高安市)。辖境相当今江西宜丰、上高、高安等市县地。明洪武二年 (1369) 改为瑞州府。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瑞州为路,属江西行省。治高安县(今江西高安市)。辖境同瑞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为瑞州府。
即今江苏常熟市东南支塘镇。南朝梁置兴国县于此。《方舆纪要》卷24苏州府常熟县:“元末张士诚开浚白茅,因故址筑城,周五里,曰支塘城。今为支塘市,城址犹存, 自昔为戍守处。”在江苏省常熟市东部,白茆塘、盐
明洪武十五年 (1382) 置,属建昌卫。治所即今四川米易县。二十七年 (1394),改属会川卫。清乾隆二十五年 (1761) 改置迷易所巡司。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置,治今四川省米易县,属建昌卫
在今湖北秭归县西北归州镇东二十里。明曹学佺《名胜志》:“峡为诸葛武侯藏兵书于此,至今望之,常若书卷然。又名铁棺峡。”
①又名五塔寺。在今北京市海淀区白石桥东长河北岸。明永乐时创建。成化九年 (1473) 又在寺内建金刚宝座石塔一座。清乾隆二十六年 (1761)因避雍正帝胤禛讳,改名大正觉寺。20世纪30年代寺毁,今仅
①即今湖南新田县治。《清一统志·永州府二》: 新田营,“今新田县治。明万历二年置,以防宁远东北瑶洞。崇祯十二年,郡守晏日曙以其地山峦层复,民染瑶俗,建议分宁远南北二乡十五都置县,即新田为治,因名”。②
又名黄沙桥铺。即今江西修水县东南黄沙镇。清时设汛。
在今广西岑溪县东北十里。《明史·地理志》 岑溪县:“东北有乌峡山。”《方舆纪要》卷108岑溪县:乌峡山“壁立万仞,险峻可凭”。
在今新疆阿克陶县西。清宣统 《新疆图志》 卷4: 布鲁特五部之一奈曼 “西抵黑牙克巴什,与俄属让库尔接”。
在今江西萍乡市东二十三里。《舆地纪胜》卷28袁州:毛仙山,“《方舆记》云:昔人行过此山,逢一人遍体有毛,言词聪智,异于凡人,故名”。《方舆纪要》卷87:毛仙山“宋时置毛山驿于山下,为往来通道”。
在今四川剑阁县北。《水经·漾水注》:“小剑水西南出剑谷,东北流径其戍下入清水。”与大剑溪合流后注入下寺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