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瓠丘

瓠丘

又名壶丘。春秋时晋邑。在今山西垣曲县东南六十余里东滩村。《左传》: 襄公元年 (前572),“晋人以宋五大夫在彭城者归,置诸瓠丘”。杜注:“河东东垣县东南有壶丘。”


古邑名。又称阳壶、阳胡。春秋晋邑。在今山西省垣曲县东南。《左传》襄公元年(前572年):“彭城降晋,晋人以宋五大夫在彭城者归,寘诸瓠丘。”即此。


猜你喜欢

  • 宜春台 (臺)

    在今江西宜春市城东南隅山上,为全市最高点。《寰宇记》 卷109袁州宜春县: 宜春台“在县东南隅。《城冢记》,汉宜春侯刘成于城中立五台,其最胜者为宜春。高五十余丈,植桃李以万计”。《方舆纪要》 卷87袁

  • 大宁城

    即今内蒙古宁城县西大明镇。清属平泉州,有州判驻此。

  • 观泽

    一作观。战国魏邑。后属赵。在今河南清丰县西南。《史记·赵世家》:赵武灵王九年(前317),“齐败我观泽”。即“观”。

  • 杂谷厅

    清乾隆十七年(1752)改杂谷安抚司置,治所在今四川理县东北七十里薛城镇。二十五年(1760)升为直隶厅。辖境相当今四川理县、马尔康等县地。嘉庆六年(1801)改为理番厅。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改

  • 高雄县

    1920年日本占领时期设高雄州,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改设高雄县,属台湾省。治所即今台湾高雄县 (凤山市)。在台湾省本岛西南部,高雄市北、东、南侧。面积2832.5平方千米。人口约123.7万。辖1

  • 宁洋县

    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由龙岩县东西洋巡司及永安、大田两县部分地置,属漳州府。治所即今福建漳平市西北双洋镇。《清一统志·龙岩州》:东西洋,“今宁洋县治。……以巡司为县治, 以东西洋皆安静为名”。清雍

  • 天元市

    清初戚天元创市,即今浙江慈溪市西北十二里天元镇。旧属余姚县。光绪《余姚县志》卷1《市肆》有天元市。

  • 冶城

    ①又称冶亭。故址在今江苏南京市朝天宫一带。相传为春秋时吴王夫差(一说三国吴)冶铸之处,故名。《晋书·谢安传》:谢安“尝与王羲之登冶城”。隋开皇中,移江宁县治此。唐李白《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诗:“冶城

  • 滇越铁路

    从今云南昆明经蒙自至河口,通越南海防,计469公里。清光绪三十年 (1904) 动工修建,宣统二年 (1910) 全线通车。今称昆河铁路。旧铁路名。自云南省昆明市至越南海防市。为法国向中国侵略扩张强行

  • 沟口

    即今内蒙古自治区牙克石市东南博克图镇东南沟口村。为中东铁路博林支线的起点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