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迹 (跡) 山
在今四川南部县东北四十里碑院镇北。《舆地纪胜》 卷185阆州: 禹迹山 “在南部东南三十余里”。《明一统志》 卷68保宁府: 禹迹山 “旧传禹治水至此,故名。山有寺,因崖斲石为巨佛像,层楼覆之。泉出其趾”。寺名大佛寺,明嘉靖重建。摩岩石刻立大佛一尊,高17.5米,为唐代造像。与乐山 “坐佛”,大足 “卧佛” 齐名,称为南部大佛。
在今四川南部县东北四十里碑院镇北。《舆地纪胜》 卷185阆州: 禹迹山 “在南部东南三十余里”。《明一统志》 卷68保宁府: 禹迹山 “旧传禹治水至此,故名。山有寺,因崖斲石为巨佛像,层楼覆之。泉出其趾”。寺名大佛寺,明嘉靖重建。摩岩石刻立大佛一尊,高17.5米,为唐代造像。与乐山 “坐佛”,大足 “卧佛” 齐名,称为南部大佛。
即居延塞。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东南。《汉书· 李广传》: 天汉二年 (前99),“诏陵:‘以九月发,出遮虏障……。陵于是将其步卒五千人出居延’”。《汉书·地理志》 注: “师古曰: ‘阚骃云,武帝使伏波
又作同源墟。即今江西临川市西北四十里桐源乡。清同治 《江西全省舆图》 卷2: 临川县西有桐源墟。
亦称三洲苏圃。在今江西南昌市东湖百花洲上。《宋史·苏云卿传》:“苏云卿,广汉人。绍兴间,来豫章东湖,结庐独居……夜织屦”于此。
在今陕西华县西南。《山海经·西山经》:符禺山“西六十里曰石脆之山”。
亦作火站。即今塔吉克斯坦苦盏。《明史·西域传》:坤城“奉贡通名天朝者”有火占。
在今湖南汝城县南。《方舆纪要》卷82桂阳县“淇江”条下:“《志》云,县南十里有寿江水,北流入城,其下流西入耒水。宋时县有延寿银坑,盖以此水名。”
一名南竿塘,即今福建连江县东马祖岛。南宋中叶《淳熙三山志》列举闽江口外的岛屿,即已提到该岛。明洪武二年(1369)曾徙其民于内地。清代岛上设有烟墩,与北竿塘和迤南的白犬、东沙二岛合置战船四拨,千把总一
蒙古至元二年 (1265) 改顺德府置,治所在邢台县 (今河北邢台市)。辖境相当今河北巨鹿、广宗以西,沙河以北,泜河以南地。明洪武元年(1368) 复为顺德府。蒙古至元二年(1265年)改顺德府置,治
即陈公套。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城区西南五里。《方舆纪要》 卷76江夏县: 管家套 “在城南五里。弘治中郡守陈晦修凿,使水绕城南,商旅得避风涛之险。正德间,‘贼’ 刘六等犯武昌,聚泊于此”。
即小峡。在今青海平安县西小峡乡境。《清一统志·西宁府一》:峡口山“亦名小石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