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秦山

秦山

①一名大斤山。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武川县、土默特左旗等境之大青山。《资治通鉴》: 隋开皇十九年 (599),高颎等伐突厥都蓝,“突厥败走,追度白道,逾秦山七百余里而还”。

②在今江西瑞昌市南。《清一统志 ·九江府一》:泰山 “在瑞昌县南三十里。高十余里,登之可望匡庐大江。其上金盆泉,可灌田数百顷。有梅谷甚幽胜”。

③在今河南洛阳市西南二十五里。《明一统志》卷29河南府: 秦山 “俗云秦头魏尾,因名”。《清一统志·河南府》: 秦山 “亦名三山。相传即周之三王陵也”。

④在今河南灵宝市西。《元和志》 卷6虢州阌乡县: “秦山,一名秦岭,在县南五十里。南入商州,西南入华州,山高二千丈,周回三百余里。” 《明一统志》 卷29河南府: “谚曰: 秦为头,虢为尾,与太华相连。故名。”

⑤在今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北。《寰宇记》 卷161富川县: “秦山在县北三十里。高二千余丈,南接富川,北连道州。吴孙权未立时,此山夜忽闻有雷声,因开六洞,南北可数十里,出水其中,有石鼓、石柱、石坛。”

⑥在今陕西白水县西北五十里,接宜君县界。《方舆纪要》 卷54白水县: 秦山“连亘绵远,道通鄜、延、环、庆,其断处为暗门,最险隘”。


古山名。又作大斤山。即今内蒙古自治区阴山山脉中段大青山。《资治通鉴》:隋开皇十九年(599年),高颎出击突厥,“追度白道,逾秦山七百余里而还”,即此。参见“大斤山”。


猜你喜欢

  • 庙旺墟

    即今广西象州县东南妙皇乡。清光绪《广西舆地全图》 武宣县图: 东北有庙王 (旺)墟。

  • 姜州堡

    明置,属会川卫。在今四川会东县西南姜州乡。《方舆纪要》 卷74会川卫: “又四十里为姜州堡,即元所置姜州也。会盐守备驻于此。” 清为姜舟汛,设外委驻防。

  • 石坝镇

    即今广东博罗县东北石坝镇,北近河源市界。清乾隆《博罗县志》卷3:“墟市”有石坝墟。(1)在安徽省明光市中部。面积111平方千米。人口2.8万。镇人民政府驻石坝,人口 2500。相传附近有十道石头坝,故

  • 南达堡

    吐蕃筑,在今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县西南。北宋熙宁中收复,崇宁三年 (1104) 改名通津堡。

  • 斗方山

    在今湖北浠水县东。《方舆纪要》卷76蕲水县:斗方山“在县东五十里。有岩洞泉石之胜”。在湖北省浠水县东北。形方如斗,故名。属大别山。主要由片麻岩构成。海拔425米。怪石嵯峨,形态各异。有飞云、罗汉、八卦

  • 黄泥河

    即今吉林敦化市西北黄泥河镇。清光绪《吉林通志》 敦化县图: 西北有黄泥河。民国 《东北年鉴》: 吉敦铁路有黄泥河站。南盘江支流。在贵州省西南部和云南省东部边境。因河中含沙多,水呈黄色,故名。源于云南省

  • 龙舒

    一作舒龙。西周、春秋群舒之一。偃姓。在今安徽舒城县西南。《汉书·地理志》 庐江郡有舒城县。应劭曰:“群舒之邑。”古国名。又作舒龙。西周、春秋群舒之一。偃姓。在今安徽省舒城县西南。《汉书·地理志》:庐江

  • 刘家涡寨

    北宋置,属文安县。在今河北文安县西北三十里。政和三年(1113)改为安平寨。

  • 维山

    亦作淮山。在今湖北南漳县东北。东晋常璩《华阳国志·汉中志》: 房陵县 “有维山,维水所出,东入沔”。

  • 白阿铁路

    从吉林白城子(今白城市)至内蒙古阿尔山(今内蒙古科尔沁右翼前旗西北阿尔山镇)。1937年日伪将洮索线延筑至阿尔山后又延至伊尔施。从吉林省白城市入内蒙古自治区,经乌兰浩特市至阿尔山市伊尔施镇。长354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