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上海市闵行区南约二十四里。原名吴汇,后人取《滕王阁序》中“指吴会于云间”,改为吴会。《清一统志·松江府二》:吴会镇“元置邹城巡司于此,明裁”。
又名桥头镇。即今江苏宜兴市东北四十五里周铁镇。东近太湖。清移下邾巡司于此。
即今辽宁岫岩满族自治县东南大洋河。《清一统志·奉天府一》 “龙头河”条下:“又羊河在凤凰城西南界,系杓子河、五重河合流处,流至将军石入海。”
即稌山嶂。在今福建永定县北八十里。《清一统志·汀州府》 作 “梌山嶂”。
即弘化郡。治所在岩绿县(今陕西靖边县北红墩界乡白城子,即统万城)。《寰宇记》卷37夏州:“(魏)孝文太和十一年改置夏州。西魏置宏化郡。至隋开皇初复为夏州。”
南齐置,为马门郡治。治所当在今广西博白县境。后废。
西汉置,为敦煌郡治。治所在今甘肃敦煌市西。《汉书·地理志》 注: “应劭曰: ‘敦,大也。煌,盛也。’” 其说不足据。《山海经·北山经》: “大咸之山……又北三百二十里,曰敦薨之山……敦薨之水出焉,而
即今湖北随州市西南一百二十里大洪山。《水经· 涢水注》: 涢水出大洪山,“山在随郡之西南。……时人以涢水所导,故亦谓之涢山矣”。《宋书·沈庆之传》: 元嘉年间,“涢山蛮最强盛,鲁宗之屡讨不能克,庆之剪
在今河南偃师市北。《隋书·食货志》:开皇三年 (583) 于 “洛州置河阳仓”。即此。在今河南省偃师市北。为黄河沿岸四大粮仓之一。《隋书·食货志》:开皇三年(583年),于“洛州置河阳仓”,即此。
①在今上海市松江县西北二十五里。《方舆纪要》卷24松江府华亭县:佘山“相传有佘姓者隐此,故名。山高秀,与干山相埒,有东、西二峰,连亘数里,泉石颇胜”。产笋香如兰。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南巡,赐名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