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祗墓
为晋墓。在今河南洛阳市老城西关外周公庙北墙外。1936年夏被盗掘发现,出土石质墓志一块和金质女头饰数件,铜质镶玉腰带一根。1979年又一次进行了发掘。裴祗在 《晋书》 中无传,据墓志称: “晋故大司农关中侯裴祗,字季赞,河东闻喜人也,春秋六十有七,元康三年七月四日癸卯薨。” 字体苍劲规整,上承汉隶,下开魏碑之先河,是晋碑中的精品。
为晋墓。在今河南洛阳市老城西关外周公庙北墙外。1936年夏被盗掘发现,出土石质墓志一块和金质女头饰数件,铜质镶玉腰带一根。1979年又一次进行了发掘。裴祗在 《晋书》 中无传,据墓志称: “晋故大司农关中侯裴祗,字季赞,河东闻喜人也,春秋六十有七,元康三年七月四日癸卯薨。” 字体苍劲规整,上承汉隶,下开魏碑之先河,是晋碑中的精品。
即今湖北大悟县东南新城镇。1937年礼山县迁治于此。1952年县治迁至二郎店,改名大悟县。
在今福建仙游县北五里。《新定九域志》卷9:大飞山“山地本平湖数顷,一夕风雨暴至,旦见此山耸峙,因名”。《清一统志·兴化府》 引《旧志》:“谓之大小二飞山,县之主山也。自九座分宗东来,高可千仞,延亘百里
即今山西屯留县东上村乡。《清一统志·潞安府》“寺底镇”条下:上村镇“在县东二十里”。在山西省屯留县城东部。面积59.1平方千米。人口1.4万。镇人民政府驻上村,人口2710。1949年为老军庄二区。1
唐贞观二十一年 (647) 以铁勒浑部置皋兰州,属燕然都护府。永徽元年 (650) 升为都督府。其地应在今蒙古国中央省土拉河北岸,乌兰巴托西南。后废。唐羁縻都督府。贞观二十一年(647年)以回纥浑部置
即今湖南岳阳市东北陆城镇。《清一统志·岳州府二》:陆城“在临湘县(今陆城镇)东南三十里。吴陆逊屯兵下隽,建昌侯虑筑土城以居之,故名。今板桥里土城,是其遗址”。区片名。在湖北省枝城市东部、清江汇入长江处
西汉置,属九江郡。治所在今安徽合肥市西二里。《水经·施水注》:“盖夏水暴长,施合于肥,故曰合肥。”东汉为合肥侯国。三国魏复为合肥县,移治今合肥市西北。西晋属淮南郡,复还旧治。东晋改名汝阴县。隋开皇初复
在今湖北竹山县东北。《舆地纪胜》卷86房州:仓乐山“在竹山县东北百余里。《旧经》云,昔有邑人徐元周,家富积粟于此。后遇饥馑,民乏食,发仓粟以救饥。乡人德之,故名此山”。
战国初为魏邑,后入秦。在今山西永济市西南蒲州镇。《史记· 秦本纪》: 秦昭王四年 (前303),“取蒲坂”。即此。古邑名。又作蒲阪、蒲反。在今山西省永济市西南蒲州镇。相传虞舜都此。春秋属晋。战国属魏。
一作潾山县。南朝梁大同三年(537)置,为邻州治。治所在今四川大竹县东南。一说在今大竹县西南牌坊场。《寰宇记》卷138渠州:邻山县“以山名之”。隋开皇初废。唐武德元年(618)复置, 为邻州治。八年(
战国赵邑,在今山西霍州市东南。《史记·赵世家》:赵襄子灭知氏,“遂祠三神于百邑,使原过主霍泰山祠祀”。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