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长宁县

长宁县

①西晋置,属西平郡。治所即今青海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东南长宁乡。《十六国春秋》:西晋永嘉五年(311),张寔讨曹祛于西平,“别遣从事田迥、王丰率骑八百, 自姑臧西南,出石驴,据长宁”。即此。北魏废。

②东晋安帝时置,为长宁郡治。治所在今湖北荆门市西北三十里。南朝宋明帝时为永宁郡治。隋开皇十八年(598)改为长林县。

③北齐置,属长宁郡。治所在今山西神池县境。隋开皇十九年(599)改开阳县。

④北周改秭归县置,为秭归郡治。治所在今湖北秭归县西北归州镇。隋开皇初改为秭归县。明洪武十年(1377)改为长宁县,治所在今湖北秭归县归州镇东南。十三年(1380)改为归州。

⑤唐武德三年(620)分澄城县置,属同州。治所在今陕西澄城县西北四十里长宁村。因长宁河得名。贞观八年(634)废。

⑥唐上元元年(674)析江陵县置,属荆州。治所在今湖北荆沙市荆州区(江陵县故城)西。大历六年(771)废。

⑦北宋置,属羁縻安化中州。治所在今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东北。元废。

⑧辽置,为永州治。治所在今内蒙古昭乌达盟翁牛特旗东北新苏莫苏木巴彦诺尔嘎查古城(俗称达尔罕庙)。金属临潢府。元废。

⑨明洪武五年(1372)改长宁州置,属叙州府。治所在今四川长宁县南七十里双河镇。民国初属四川永宁道。1928年直属四川省。1950年迁治安宁镇,即今长宁县。

⑩明隆庆三年(1569)析河源、英德、翁源县置,属惠州府。治所在鸿雁洲(今广东新丰县东北)。万历元年(1573)移今新丰县。1914年改名新丰县。

(11)明万历四年(1576)分安远县置,属赣州府。治所即今江西寻乌县。1914年改为寻邬县。

(12)清雍正五年(1727)置,属奉天府。治所在白都讷(今吉林松原市)。乾隆元年(1736)废。


(1)古县名。(1)东晋安帝置,治今湖北省荆门市西北。为长宁郡治。南朝宋泰始中为永宁郡治。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名长林县。(2)北周武帝改秭归县置,治今湖北省秭归县西北秭归镇。为秭归郡治。隋开皇初复名秭归县。(3)北齐置,治今山西省神池县境。为长宁郡治。隋开皇十九年(599年)改名开阳县。(4)唐武德三年(620年)析澄城县置,治今陕西省澄城县西北长宁河南岸。属同州。贞观八年(634年)废。(5)唐上元元年(674年)析江陵县置,治今湖北省江陵县西。与江陵县同为江陵府治。大历六年(771年)废。(6)辽太祖平渤海,迁显德府长宁县民置,治今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东北新苏莫苏木巴尔诺尔。乾亨末后为永州治。元废。(7)清雍正四年(1726年)置,治今吉林省松原市。属奉天府。乾隆元年(1736年)七月废。(2)古旧县名。(1)明隆庆三年(1569年)分归善、翁原、英德三县地置,治今广东省新丰县东北。属惠州府。万历六年(1578年)移治今新丰县。1914年改名新丰县。(2)明万历四年(1576年)分安远县马蹄冈置,治今江西省寻乌县。属赣州府。因与四川、广东两省长宁县重复,1914年改为寻邬县。又因原名生僻,1957年改名寻乌县。以县东有寻邬水而得名。(3)今县名。在四川省南部。属宜宾市。面积975.2平方千米。人口42.6万。辖11镇、9乡。县人民政府驻长宁镇。取“长久安宁”之意故名。唐久视元年(700年)置羁縻淯州,后又置长宁州,属泸州都督府。北宋熙宁八年(1075年)废,置淯井监,属泸州。政和四年(1114年)改为长宁军,并置武宁县为军治。宣和三年(1121年)废县为堡,次年改为寨。南宋嘉定四年(1211年)置安宁县,属长宁军。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废安宁县入长宁军。泰定二年(1325年)改长宁军为长宁州。明洪武五年(1372年)降州为长宁县,属叙州府。清因之。1913年属下川南道,1914年属永宁道,1928年直属四川省。1950年属川南行署区宜宾专区,1952年属四川省宜宾专区。1968年属宜宾地区,1996年属宜宾市。地处四川盆地南缘低山丘陵地带,丘陵约占总面积65%。长宁河自南入境,北流贯县境,纳溪流十余条出境入长江。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农产有稻、小麦、玉米、薯类、甘蔗、茶叶、蚕茧,并产茯苓、雷丸、巴豆等药材。天然气储量丰富,并有煤、铜、锰、重晶石、岩盐、大理石及硫铁矿。有化肥、玻璃、农机、建材、酿造等工业及天然气采集输送。竹制工艺品著名。江高、宜长、江长公路纵横县境。县烈士陵园内建有余泽鸿烈士纪念馆。名胜古迹有“蜀南竹海”、仙寓洞、葡萄井、石笋及东汉岩墓。境内出露古生代寒武系到中生代白垩系的完整地层,因有“西南地质博物馆”之称。


猜你喜欢

  • 漠北

    指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北地区。自汉代以后常称之为漠北。亦作幕北。《三国志·魏书·明帝纪》:青龙元年 (233),鲜卑步度根、轲比能寇边,“遣骁骑将军秦朗将中军讨之,虏乃走漠北”。清代通称外蒙古 (今蒙古国

  • 大散水

    即今嘉陵江上源。《方舆纪要》卷56凤县:大散水“在县东五里。出大散关,流经县西南,入于嘉陵江,亦谓之故道水”。唐以后始称嘉陵江。

  • 戎牙路

    古国名。故地在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东部苏腊巴亚一带。南宋赵汝适《诸蕃志》“苏吉丹”条:“打板国东连大阇婆,号戎牙路,或作重迦卢。”

  • 青格里河设治局

    1937年析布伦托海县置,属新疆省。治所在青格里河 (今新疆青河县)。1944年改为青河县。1937年由布伦托海县析置,治青格里河(今新疆青河县青河镇)。1944年升县,并改名青河县。

  • 客星山

    ①即今浙江慈溪市西南二十里陈山。《方舆纪要》 卷92余姚县: 陈山在 “县东北十里。高千余仞,少石,饶草木。远望卓削,至其巅则正平。相传子陵尝居此,一名客星山”。②在今湖北恩施市西。《方舆纪要》 卷8

  • 邛来镇

    唐置,属荣经县。在今四川荥经县西南。《元和志》卷32荣经县:“邛来镇在县西南八十七里。”

  • 鲜牟

    西周封国,在今山东莒县西南。古国名。西周封国。在今山东省莒县西南。《国语·晋语八》:叔向谓赵文子曰:“昔成王盟诸侯于岐阳,楚为荆蛮,置茆��,设望表,与鲜牟守燎,故不与盟。

  • 容奇墟

    即今广东顺德市南容奇镇。清咸丰 《顺德县志》 卷2 《图经》: 容奇堡 “以容山、奇山为一镇之秀,两村中隔一海,故以为名”。有县丞及把总驻此。

  • 堰头镇

    即泺口。在今山东济南市东北二十里洛口集。明置堰头镇巡司。《方舆纪要》 卷31历城县载:堰头镇 “即泺水入大清河处,筑堰以分其流,因曰堰头”。古镇名。又称下泺堰或泺口。在今山东省济南市北洛口。因泺水入大

  • 四草湖

    在今台湾省台南市西北。连横《台湾通史·独立纪》: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 日军侵台时,台湾军民迎战日军,“提督陈罗统翊安军备四草湖”,即此。原为岸外沙洲,今已陆化。镇海小学内有四草炮台等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