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陈留郡

陈留郡

①西汉元狩元年(前122)置,治所在陈留县(今河南开封县东南陈留镇)。辖境相当今河南开封市及尉氏县以东,宁陵县以西,延津、长垣县以南,杞县、睢县以北地。西晋改为陈留国,移治小黄县(今河南开封县东北)。西晋末复为郡,移治仓垣城(今河南开封市西北)。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废。孝昌中复置,移治浚仪县(今河南开封市)。隋开皇初废。唐天宝初改汴州复置,乾元初复为汴州。

②东晋咸康四年(338)侨置,治所在小黄县(今安徽亳州市)。隋开皇初废。

③东晋义熙末侨置,属南兖州。治所在浚仪县(今安徽寿县西南)。南朝宋属南豫州。南齐属豫州。隋开皇初废。

④南朝梁侨置,为陈州治。治所在陈留县(今安徽太和县东北三里)。辖境相当今安徽太和等县地。隋开皇初废。

⑤南朝陈永定二年(558)改广梁郡置,属南豫州。治所在石封县(今安徽广德县)。辖境相当今安徽广德、郎溪二县及浙江安吉等县地。隋开皇九年(589)废。


(1)西汉元狩元年(前122年)置,治陈留县(今河南开封市东南陈留)。属兖州。辖境相当今河南省东到民权、宁陵等县,西至开封、尉氏等市县,北及延津、长垣等县,南到杞县、睢县地域。三国魏改为国,西晋移治小黄县(今开封市东)。东晋末复为郡。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废,孝昌中复置,移治浚仪县(今河南开封市),仅辖今开封、封丘等市县地。东魏为梁州治,北周为汴州治。隋开皇初废。唐天宝、至德时,又曾改汴州为陈留郡。东汉文学家蔡邕、西晋诗人阮籍皆本郡人。(2)东晋咸康四年(338年)侨置,治小黄县(今安徽亳州市)。辖境相当今安徽省亳州市和河南省鹿邑县地。属兖州。南朝宋属豫州。北魏属南兖州。隋开皇初废。(3)东晋义熙十二年(416年)侨置,治今安徽省寿县西南。辖境约当今安徽省寿县西南至安丰塘镇以北地。南朝宋属南豫州,齐属豫州。北魏属扬州。隋开皇三年(583年)废。(4)南朝陈永定二年(558年)改广梁郡置。治石封县(今安徽广德县)。辖境相当今安徽省广德县和浙江省安吉县地。属扬州。隋开皇九年(589年)废。


猜你喜欢

  • 沙冢镇

    北宋置,属聊城县。即今山东聊城市西南沙镇。

  • 阿阴县

    唐置,属羁縻扶德州。治所在今四川珙县南。后废。

  • 英罗港

    即今广东廉江市西南车板镇西,与广西合浦县交界之英罗港。《清史稿· 地理志》 石城县: “洗米河,出广西博白,迤南流为英罗港,入海。”

  • 义富镇

    北宋置,属蓬溪县。在今四川蓬溪县西八十里。

  • 高丽庄

    在今北京市通县西十二里。明、清官军巡哨处。《方舆纪要》 卷11通州 “高丽庄” 条引 《边防考》: “州境有烟墩五,曰召里店、烟郊、东留村、大黄庄、高丽庄。”

  • 夷陵戍

    当作木陵戍。在今河南新县南。《魏书·元澄传》:景明四年(503),“萧衍将张嚣之寇陷夷陵戍,澄遣辅国将军成兴步骑赴讨,大破之,复夷陵戍”。即此。“夷”,《资治通鉴》作“木”。

  • 河源水

    即今广东东江。《元和志》 卷34博罗县:河源水 “东自归善县界流入,南去县一百步”。

  • 交趾县

    隋开皇十年(590)置,属交州。治所在今越南河内市西北。大业初属交趾郡。唐武德四年(621)为慈州治,六年(623)为南慈州治。贞观元年(627)属交州。唐末废。古县名。隋开皇十年(590年)于汉羸&

  • 河阳州

    元至元十六年 (1279) 置,为澂江路治。治所在今云南澄江县西三里旧街子。二十六年(1289) 降为县。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置,治今云南省澄江县,属澂江路。二十六年降为河阳县。

  • 埭溪市

    即今浙江湖州市西南棣溪镇。清乾隆三十九年 (1774) 设巡司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