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陶城

陶城

①又名陶邑乡。即今山西永济市西北陶城。《水经·河水注》: “陶城在蒲坂城北,城即舜所都也。” 《旧唐书· 马燧传》: 贞元元年 (785),“军次宝鼎,败贼骑兵于陶城”。即此。

②在今河南鄢陵县南。《水经·潩水注》: “潩水又西南流,径陶城西。” 《元和志》 卷 8 鄢陵县: “故陶城,县南五十里。相传晋陶侃征杜弢所筑。”


(1)古城名。在今山西省永济市北。唐贞元元年(785年)马燧军宝鼎败李怀光于陶城,即此。(2)集镇名。在河南省鄢陵县南部。陶城乡人民政府驻地。人口4600。汉为强县治,隋为隐城县治。传西汉右司马陶含,以击燕代有功,封开封侯,食邑二千户,在鄢筑城,名陶城;一说为晋陶侃征杜弢时所筑,故名陶城。《太平寰宇记》:“传云晋陶侃征杜弢所筑也。”另说陶侃曾孙陶潜,曾弃官隐居于此,与百姓和睦相处十余年,倡导筑城。后人念其德,取名陶城。有面粉、机械等厂。开龚公路经此。


猜你喜欢

  • 飞鸾镇

    北宋置,属阳安县。在今四川简阳市东南五十里飞龙乡。在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东南部,北濒三都澳。面积98平方千米。人口2.4万。镇人民政府驻飞鸾,人口 1090。1958年设飞鸾乡,后改公社。1984年复乡

  • 唐县镇

    即今湖北随州市西北七十六里唐县镇。西周及春秋时为唐国都。明、清置巡司于此。在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西部。面积290平方千米。人口7.9万。镇人民政府驻唐县镇(自然镇),人口2.4万。西周于此建唐国,秦汉为

  • 长河县

    隋仁寿元年(601)改广川县置,属德州。治所在今山东德州市东十里。大业初属平原郡。唐属德州。元和四年(809)移治白桥(今德州市西卫河西岸)。十年(815)又移治卫河东岸小胡城(今德州市)。五代周废入

  • 思门山

    在今湖南泸溪县西 一百二十里。《方舆纪要》 卷81 卢溪县: 思门山“二峰对峙,峭壁如门,最为险峻”。

  • 品淡赕

    唐南诏置,原属云南节度,后为中心区十赕之一。治所即今云南祥云县。辖境约当今云南祥云县西部地。宋大理改品赕。

  • 白马卡错

    又作邦卡错。在今西藏南部,门隅地区达旺西十二里处。藏语意为莲花堡。原隶属于西藏地方政府管辖,为门隅三十二错、定(错、定是当地的一级行政区划)之一。1951年被印度政府非法占领。

  • 保宁府

    元至元十三年 (1276) 改阆州东川路元帅府置,治所在阆中县 (今四川阆中市)。以五代唐保宁军为名。二十年 (1283) 升为保宁路,不久复降为保宁府,属广元路。明洪武四年 (1371) 属四川行中

  • 东永安县

    北魏孝昌中置,为泰宁郡治。治所在今山西沁水县西北二十五里固镇村。北齐改永宁县。古县名。北魏孝昌中置,治今山西省沁水县西故城镇。为泰宁郡治。北齐废郡改县名永宁县。

  • 夏口城

    三国吴黄武二年 (223) 孙权筑。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城区蛇山。《水经·江水注》: “黄鹄山东北对夏口城。” 即此。南朝宋为郢州及江夏郡治。三国吴黄武二年(223年)筑,在今湖北省武汉市黄鹄山上。形势

  • 连巫山

    即黄石山。在今湖南石门县西北二百十里。《水经·澧水注》:“黄水出零阳县西北连巫山。溪出雄黄,颇有神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