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首阳山

首阳山

①又名阳山。即今河北卢龙县东南二十五里阳山。《史记·伯夷传》 正义: “首阳山,《说文》云,首阳山在辽西。” 《方舆纪要》 卷17卢龙县: 阳山“峰峦高耸, 下多溪谷, 一作山。 《说文》 以为首阳山也。汉李广守北平,俗传曾射虎于此,山之西麓,有射虎石”。

②在今山西和顺县东南四十里。《清一统志·辽州》 称,“本阳区山,俗号首阳山”。

③又名首山、雷首山。在今山西永济市西南蒲州镇南。《诗经·唐风》: “采苓采苓,首阳之颠。”《论语· 季氏》: “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 即此。

④在今甘肃渭源县东南莲峰乡享堂沟村。《史记·伯夷传》: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清一统志·巩昌府二》 “夷齐庙” 条按: “夷齐饿于首阳之下。马融以为在蒲坂。曹大家注 《通幽赋》 云在陇西。《索隐》 据庄子北至岐山、西至首阳之交,以为在岐山之西。《说文》 以为在辽西。刘延之以为在偃师。《方舆胜览》 亦云在陇西。《府志》: 今陇西县首阳山麓之左,有二贤冢,故于冢旁立庙。明郡人杨闳著辨以陇西之首阳为是。其说不一。” 今渭源县东南莲峰的五台下立有明万历二十二年 (1594) “首阳辨碑”。山腰有夷齐墓。山上建有夷齐庙,又名清圣庙。院内立清陕甘总督左宗棠撰文并篆额的 《新建首阳清圣庙碑》 等碑石。

⑤在今河南偃师市西北,北接孟津县界。即邙山最高处,日出先照故名。《后汉书· 孝顺帝纪》:阳嘉元年 (132),“遣大夫、谒者诣嵩高、首阳山,并祠河、洛,请雨”。《水经·河水注》: “河水南对首阳山。春秋所谓首戴。夷之歌所以曰:‘登彼西山矣。’ 上有夷齐庙。……又有周公庙。”《寰宇记》 卷5偃师县: “首阳山,在县西北二十五里。”


(1)又称首山或雷首山。在山西省永济市蒲州镇南。海拔400米。因处中条山道之阳,故名。传西周初,商遗民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遂饿死于此。《史记·伯夷列传》:伯夷、叔齐隐居首阳山不食周粟,作歌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左传》鲁宣公二年(前607年),晋赵“宣子田于首山”;《资治通鉴》:唐至德元载(756年),哥舒翰至潼关,为安禄山将崔乾祐所败,独与麾下数百骑走自首阳山西渡河入关,皆即此。(2)又称首山。在河南省偃师市西北,接孟津县界。邙山主峰之一。日出先照,故名。《水经注》:“河水南对首阳山。春秋所谓首戴也。”山体为青砂岩,海拔310米。山上旧有夷齐庙。相传伯夷、叔齐葬此,现存伯夷、叔齐墓。三国魏文帝陵在山南。山下有陇海铁路首阳山车站。(3)在陕西省户县城西南与周至县交界处。属秦岭。海拔 2720 米。山林茂盛,灌木丛生,产中药材。野生动物有***等。传商末伯夷、叔齐曾谏武王伐纣。武王灭商后,两人隐居此山,不食周粟而死。但山西、河南、甘肃均有首阳山及同样传说。(4)在甘肃省渭源县东南。海拔2421米,山峰苍翠,盛产薇蕨闻名古今。山出五峰,窟洞满岩,庙宇栉比,松柏掩映,为渭水源头名胜。传商代遗民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但其确切位置,历有争议,山西、河南、陕西均有首阳山。莲峰的五台下立有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首阳辨碑”,碑文为杨悫所书,笔法遒劲。山腰有夷齐墓,土冢两座,前有砖牌坊,内嵌砌石碑。山上建有夷齐庙,又名清圣庙,正中大殿5间,东西设廊房,清光绪元年(1875年)重建。院内立清陕甘总督左宗棠撰文并篆额的《新建首阳清圣庙碑》等碑石。


猜你喜欢

  • 辖漫寨

    在今四川若尔盖县西北辖曼乡。清雍正元年 (1723) 置辖漫寨土百户。

  • 马邑州

    唐开元十七年(729)置羁縻州,属秦州都督府。在秦、成二州山谷间(今甘肃天水市或礼县境)。宝应元年(762)徙于成州之盐井故城(今礼县东盐关镇)。后废。唐开元十七年(729年)以党项部落置,治今甘肃省

  • 马坊镇

    在今北京市平谷县西南。清于此设把总,属三河营都司。(1)在北京市平谷区西南部。面积37平方千米。人口1.9万。镇人民政府驻马坊,人口2550。镇区辽已成村,曾为牧军马之地,故名。1946年由河北省三河

  • 桑林坪

    在今湖北兴山县东南。明置巡司于此。后废。在今湖北省兴山县东。明时置巡检司于此。

  • 鄂山

    即崿山。在今山西乡宁县东。

  • 广南府

    明洪武十五年(1382)改广南西路宣抚司置,属云南布政司。治所即今云南广南县。清乾隆元年(1736)在府治增设宝宁县。1913年废。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改元广南西路宣抚司置,治今云南省广南县。属

  • 吕阁

    在今云南楚雄市西北四十里吕合镇。明曹学佺《名胜志》:“古阁关滩也。南诏时, 吕纯阳来此,因名地为吕阁。”明杨慎诗:“云送沙桥雨,风迎吕阁花。”

  • 北汝河

    元至正年间,分汝水上游东出㶏水(今沙河)入颍水,称北汝河。沙河支流。在河南省西南部。源出嵩县南外方山,经汝阳、汝州等县市,东南流到襄城县南入沙河。长250千米,流域面积 6080 平方千

  • 鱼黄峒

    在今湖南汝城县东南一百里。《方舆纪要》卷80桂阳州 “泗洲镇” 条下: “ 《志》 云,州 (今桂阳县) 东百里有鱼黄洞,近江西大庾县界。正德中,群 ‘盗’ 结聚于此,土兵破灭之。洞中田连阡陌,皆膏腴

  • 鲁运河

    又称山东运河。京杭运河山东境内段的别称。北起冀、鲁边境的临清,南至苏、鲁边境的台儿庄。以黄河为界分南北两段,北段又称鲁北运河,南段又称鲁南运河。修凿于13世纪(元代)。19世纪中叶后,逐渐淤塞。建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