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高阳镇

高阳镇

北宋置,属云安县。即今四川云阳县北高阳镇。


(1)在河北省高阳县中部。县人民政府驻地。面积36.5平方千米。人口5.4万。镇人民政府驻高阳,人口2.1万。原名丰家口,明洪武三年(1370年)始历为高阳县治。1954年设城关镇,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镇,1987年改今名。产小麦、玉米。有阀门、提花、修配、粮食加工等厂。保沧、高蠡、津保南线公路经此。为明末抗清将领孙承宗故里。有杨景山烈士碑、清大学士李鸿藻旧居。(2)在山西省孝义市中北部。面积54.1平方千米。人口3.7万。镇人民政府驻高阳,人口8260。1949年为孝义县四区,1951年属六区,1953年属二区。1956年设高阳乡,1958年属城关公社,1961年属白壁关公社,1981年设高阳镇。2001年白壁关乡并入。主产小麦、玉米、高粱、谷子、马铃薯,特产柿子、核桃。有采煤、洗煤、炼焦等厂矿。孝柳铁路经此,公路通市区。(3)在河南省荥阳市西部。面积62平方千米。人口3.5万。镇人民政府驻高山,人口3960。1958年设高山公社,1983年改乡,1995年改名高阳镇。产小麦、玉米、甘薯。土产柿饼。有机械、水暖器材、建材、冶金、化工等厂。陇海铁路、310国道、荥高公路经此。(4)在河南省杞县西部。面积72.4平方千米。人口6.6万。镇人民政府驻高阳,人口5600。传上古帝王颛顼高阳氏佐少昊有功,受封此地,故名。《读史方舆纪要》:“颛顼高阳氏佐少昊有功,封于此。”1949年为高阳区,1956年置高阳中心乡。1958年改高阳公社,1961年称区,1963年复公社,1983年改乡,1990年置镇。产小麦、玉米、大豆、棉花、花生、蔬菜等。有农副产品加工、农业机械、食品等厂。杞沙公路经此。名胜古迹有郦生冢、段岗遗址等。(5)在湖北省兴山县中南部。面积149平方千米。人口4.1万。镇人民政府驻高阳,人口2.5万。自北宋端拱二年(989年)以来,历为兴山县治。清嘉庆九年(1804年)曾筑石城。按三峡工程设计为库区,1992年将县治迁至古夫镇。1949年为城关乡,属妃台区。1953年为城关镇,仍属妃台区。1956年改由县辖。1958年置城关公社,1961年复城关镇,1981年改为高阳镇。香溪河经境。有煤、石膏、高岭土等矿。主产玉米、稻,盛产柑橘、茶叶,还有香菇、木耳等特产。有化工、建材、塑料、印刷等厂。宜秭公路经此。名胜古迹有王昭君故里、昭君梳妆台、珍珠潭等。(6)在湖北省沙洋县东北部。面积204平方千米。人口4.76万。镇人民政府驻烟墩集,人口3380。原名烟垢镇,以驻地小烟墩集和南垢冢子各取一字命名。解放初为第十区。1958年分属火箭、卫星公社,1959年属马良区。1975年为烟垢公社,1984年设镇。2001年改今名。西北为丘陵,东南靠江汉平原。主产稻、棉花、油料作物。水产养殖业发达。有水泥、化工、汽车改装、食品加工等厂。有黄荡湖电排站。荆潜公路经此。(7)在重庆市云阳县中西部。面积80平方千米。人口2.2万。镇人民政府驻高阳,人口2520。三峡库区淹没6.12平方千米,迁移1.5万人。新镇迁红庙村大抱岭。近期规划0.3平方千米,人口5000。以高阳坝得名。清末民初属云阳北岸崇善里。民国中后期属高阳乡。1958年成立高阳公社,1984年复名高阳乡。1992年与健全乡合并置镇。1995年析出健全乡,原高阳乡单置镇。产稻、小麦、玉米、薯类和柑橘、油桐、山羊。有采煤、建材、炼铁等厂。云开、云万公路经此。(8)在四川省旺苍县中部。面积89平方千米。人口1万。镇人民政府驻罐子坝,人口780。以境北高阳坡命名。1950年设罐子乡,1961年为罐子公社,1984年改乡。1992年罐子、支溪、鹿渡三乡合置高阳镇。盛产高阳坡茶。有采煤、制茶等企业。旺英公路经此。坝东河通木船。有鹿亭溪温泉。(9)在陕西省蒲城县西北部。面积58平方千米。人口2万。镇人民政府驻高阳街,人口3350。初以高、杨二姓名高杨村,后渐成集镇谐音高阳。1949年设高阳乡,1961年设公社,1984年复乡,1992年设镇。主产小麦、玉米、棉花,盛产苹果。煤炭资源丰富,有采煤及水泥、机砖、磷肥等厂。为县西北部农贸集市。有公路东通渭清公路。


猜你喜欢

  • 盐井驿

    明置,在今四川盐源县东卫城镇。《方舆纪要》 卷74盐井卫: 盐井驿 “在卫治东,又东百里为平川驿”。

  • 得民长官司

    明洪武五年 (1372) 于旧德明洞长官司置,属思州宣慰司。治所在今贵州三穗县西南穗明乡。二十九年 (1396) 并入邛水十五洞蛮夷长官司。

  • 登台 (臺) 桥

    在今浙江宁海县东。《方舆纪要》 卷92宁海县: 登台桥 “在县东七十二里。跨海港,凡二十四洞。宋发运使郑霖建,路通象山”。

  • 少陵原

    即鸿固原。又名杜陵原。在今陕西长安县东南。唐杜佑《通典》卷173京兆万年县:“有少陵原,则汉宣许后陵。”《类编长安志》卷7:少陵原“在今咸阳县南四十里,南接终山,北至滻水,西屈曲六十里,入长安县界,即

  • 苏村镇

    ①北宋置,属沂水县。即今山东沂南县东北苏村镇。②即今河北南宫市西苏村镇。明嘉靖《南宫县志》卷1:苏村集在“县西二十里”。清同治《畿辅通志》卷54南宫县图:西有苏村镇。(1)在河北省南宫市西北部。面积4

  • 柴潭

    在今河南汝南县南三里。《宋史·孟珙传》:南宋绍定六年 (1232),孟珙与元将共攻金蔡州城,“珙进逼柴潭立栅”。即此。在今河南省汝南县城南。《续资治通鉴》:南宋绍定六年(1233年),孟珙与蒙古军共攻

  • 东燕郡

    十六国后赵置,属兖州。治所在东燕县(今河南延津县东北)。后改属洛州。北魏废。东晋初置,治东燕县(今河南延津县东北)。辖境相当今河南省延津县、滑县等地。北魏废。

  • 张家陂镇

    在今湖南蓝山县西二十里。明置巡司于此。后废。

  • 泸水

    ①即今江西安福县城北泸河。《方舆纪要》卷87吉安府安福县: 泸水 “在县城北。发源卢萧山,东流与王江合,又会泰和县之禾水而入赣江。亦谓之卢溪”。②指今四川之雅砻江。《元史·地理志》 建昌路泸州: “州

  • 青冈

    ①在今安徽寿县西北。《寰宇记》 卷129寿州寿春县: “青冈高一百步,在县西一十三里。” 《晋书·苻坚载记》: 东晋太元八年 (383),谢玄败苻坚于肥水,“乘胜追击,至于青冈,死者相枕。坚为流矢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