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甸厅
清雍正九年 (1731) 置,属昭通府。治所即今云南鲁甸县。彝语 “鲁” 为彝族,“甸”为平坝,意即彝族居住的平坝。1913年废为鲁甸县。
清雍正九年(1731年)置,治今云南省鲁甸县。属昭通府。1913年废,改为鲁甸县。
清雍正九年 (1731) 置,属昭通府。治所即今云南鲁甸县。彝语 “鲁” 为彝族,“甸”为平坝,意即彝族居住的平坝。1913年废为鲁甸县。
清雍正九年(1731年)置,治今云南省鲁甸县。属昭通府。1913年废,改为鲁甸县。
①湘江的别称。《山海经· 中山经》: “交潇湘之渊。”《水经·湘水注》 引 《湘中记》 曰:“湘川清照五六丈,下见底石如樗蒱矢,五色鲜明,白沙如霜雪,赤崖若朝霞,是纳潇湘之名矣。” 又或专指湘江中游与
在今广东阳山县北二里。因唐代韩愈被贬作阳山令而得名。《方舆纪要》 卷101阳山县: 贤令山 “唐韩愈为阳山令,尝读书于此,有读书岩。山以愈名也”。《清一统志·连州》: 贤令山“一名牧民山。冈峦横列,中
在今河南安阳县西南十五里。《新唐书·肃宗纪》: 乾元二年 (759) 一月,“郭子仪及安庆绪战于愁思冈,败之”。《明一统志》 卷28彰德府: 愁思冈 “陈思王植不为魏文帝所容,于此悲吟,因名。契丹主执
元置,属管番民总管。治所在今贵州龙里县北。后废。
明太祖吴元年 (1367) 改益都路置,属山东等处行中书省 (后改山东布政使司)。治所在益都县 (今山东青州市)。辖境相当今山东博兴、沂源、蒙阴以东,昌乐、安丘、诸城以西,南、北滨海之地。清属山东省,
在今海南省琼山市东。《方舆纪要》 卷105琼州府琼山县: 南渡江在 “府东南十里。源发五指山,历临高、澄迈、定安三县界会诸水,至此北流,至白沙入于海”。海南省第一大河。《泰族僮族粤族考》:“僮语、暹罗
后金崇德元年(1636)建,即今辽宁新民市东北巨流河村。清乾隆《钦定盛京通志》卷30:巨流河城在“(广宁)城东北二百三十里。……康熙二十年置巡检司于此,乾隆四十二年移驻凤凰城”。
又作黎国。商代方国。在今山西长治市西北四里。《史记·周本纪》: 商纣时西伯 “败耆国”。春秋时移于今黎城县东北十八里。
一作湖乐镇。即今安徽宁国县西南 一百十里胡乐镇。南通绩溪,西通旌德,地当冲要,为县中巨镇。明、清置巡司于此。在安徽省宁国市西南部。面积175.5平方千米。人口1.4万。镇人民政府驻胡乐司,人口 350
即雷首山。在今山西永济市西南蒲州镇南。《水经·河水注》 引阚骃 《十三州志》: 雷首山“一名独头山,夷齐所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