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龙潭山

龙潭山

①亦名尼什哈山。在今吉林省吉林市东北郊。清光绪《吉林通志》卷18:尼什哈山“一名龙潭山。曰尼什哈山者,国语谓小鱼也,山之东北有河出小鱼,山因以名”。海拔388.3米。上有高句丽古城遗址、龙潭、龙凤寺、牌坊等古迹。为吉林城著名游览胜地。今辟为龙潭山公园。

②即今吉林省吉林市东龙潭区龙潭街道办事处。吉舒铁路在此与吉海铁路相联。

③在今安徽宣州市南。《方舆纪要》卷28宁国县:龙潭山“在县西北百里。下有龙潭, 山谷深邃,与文脊山相连亘,宣、旌错界处也”。

④在今广东从化市西北三十里。《清一统志·广州府》:龙潭山“下有龙湫,绕出三、四里许,皆石涧清流,分流至县后,溉田数百顷”。


(1)山名。(1)在辽宁省瓦房店市东北。古称得利山,元末筑山城为得利嬴城,明洪武年间置辽东卫治此。清乾隆时在城内龙潭侧建龙潭寺后改称今名。山体由石英岩组成。最高峰海拔555米。山间多灌木。山麓有玉竹、人参等中药材。南麓为苹果园。“龙潭灵异”为复县(今瓦房店市)八景之一。(2)在吉林省吉林市区东郊、松花江东岸。山体由花岗岩构成,最高点海拔388米。山上有高句丽古军事城堡遗址,周长 2396 米,残存城墙最高处逾10米。林木茂密。今辟为公园。(2)区片名。在吉林省吉林市龙潭区南部。属龙潭山乡。泛指龙潭山一带。龙潭山古城遗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今辟为风景旅游区。


猜你喜欢

  • 马乃营

    明洪武十七年(1384)置,即今贵州晴隆县南马乃营。清爱必达《黔南识略》卷28普安县:“国朝顺治十八年,普安州属马乃营土目叛,总督赵廷臣讨平之。”

  • 湖耳洞长官司

    元置,属思州安抚司。治所在今贵州锦屏县东南。明洪武三年 (1370) 改为湖耳长官司。元置,治今贵州省锦屏县东南湖耳。明洪武三年(1370年)改名湖耳长官司。

  • 河沥溪镇

    今安徽宁国县治河沥溪镇东部。明嘉靖 《宁国县志》 卷2市镇: 河沥溪市在 “县东五里”。清道光 《安徽通志》 卷27: 宁国县有河沥溪镇。

  • 汉平县

    ①东汉中平中分宜春县置,属豫章郡。治所在今江西樟树市西南境吴平、门楼一带。三国吴改为吴平县。②三国延熙十三年(250)置,属涪陵郡。治所在今四川武隆县西北大溪河注入乌江处。一说今武隆县西北白马场或鸭江

  • 永新江

    又名禾水、大溪。即今江西永新县南禾水。《方舆纪要》卷87吉安府永新县:永新江“在县南。源出禾山,亦曰禾江。东流合琴亭、胜业诸水,至县东又会群川,入泰和县界,会牛吼江入赣江”。

  • 咽面 (麪) 州都督府

    唐显庆三年 (658) 置咽面州,属燕然都护府。长安二年 (702) 为咽面州都督府,属北庭都护府。在今哈萨克斯坦巴尔喀什湖以东。8世纪前期废。

  • 柳河川

    即今河北宣化县东北盘常河。源出今河北崇礼县南,西南流至张家口市东南宣化入洋河。《金史·世宗纪》: 大定十年 (1170),“五月乙卯,如柳河川”。《明史·常遇春传》: 洪武二年 (1369),遇春率师

  • 石所山

    在今福建仙游县东北六十里。《方舆纪要》卷96仙游县:石所山“高数千仞,盘踞百余里。何岩居群峰之上,而此山又居其上。巅有乌头岩,石黟黑,浮海者望以为的”。

  • 童宽山卫

    又作通肯山卫。明永乐六年 (1408)置,属奴儿干都司。在今吉林珲春市东北通肯山一带。后废。明永乐六年(1408年)置,治今吉林省珲春市东北通肯山。后废。

  • 甜水站堡

    明置,即今辽阳县东南甜水满族乡。《方舆纪要》 卷37辽东都司: 甜水堡在 “司东南九十里。亦曰甜水站。辽海卫铁场百户所置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