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古代官职>乐部

乐部

官署名。北周始置。西魏、北周春官府原设司乐,周武帝保定四年(564)改为乐部。掌演乐事,以乐部中大夫主其事。后代多废不置,其演乐事分属太常寺、太乐署等机构。清朝置,乃特设之机构。掌管大祭祀、大朝会的演乐及审定乐器音律事务。设于乾隆七年(1742 )。长官为管理大臣,亦称“典乐大臣”。初由礼部满尚书兼任,其他懂音乐之王大臣亦可简派,无定员。后改为由各部侍郎、内务府大臣兼理,而满大臣中懂音乐者亦可派为管理大臣。下设署正、署丞、协律郎、司乐等官,以及乐生一百八十人,舞生三百人,分别隶于各署、处,所属机构有神乐署、和声署、什榜处等。此外,内务府掌仪司所掌宫中庆贺燕飨之乐及銮仪卫所掌卤簿诸乐,均由乐部统一管理。其职官仍隶原衙门。


官署名。北周置,如太乐署,其职如周代的大司乐,掌教音乐及乐学之政。其官有上士、中士。唐代有“乐部”,指乐队,非官属,属太常。清代有乐部,为主管音乐的官属;其官为典乐大臣,由礼部满洲尚书或王公大臣兼任。见《通典·职官七·太常卿·太乐署》、《新唐书·礼仪志十一》、《清会典·乐部》。

猜你喜欢

  • 副押官

    武官名。辽置,见“行军都押司”。

  • 郡试

    指郡府选拔骑士的考试。汉制,郡府于岁终讲武练兵,选取骑士。《后汉书·耿弇传》:“弇少好学,习父业,常见郡尉试骑士,建旗鼓,肄驰射,由是好将帅之事。”

  • 扫夷将军

    武官名。南朝宋置,为加官、散官性质的将军,秩八品。

  • 街道司管勾

    官名,金朝置。正九品,掌洒扫街道,修治沟渠。见《金史·百官二》。官名。金置,见“街道司”。

  • 十郡六夷大都督

    官名。十六国后赵置。《晋书·姚弋仲载记》: “迁持节,十郡六夷大都督,冠军大将军。”掌管羌族等少数民族的军政事务。

  • 计簿

    汉朝郡国县根据国家的考察科目,每年都编写一部汇报总册,称为计簿,其内容科目包括辖区内的户口人数、垦田亩数、钱谷出入,盗贼多少等,年终上报,县报郡,郡国报朝廷。其后,魏、晋、南朝因之。

  • 中书学

    官署名。北魏明元帝时改国子学置,属中书省。是培养高级统治人材的学校,主要招收鲜卑及汉人士族子弟为中书学生,有时由皇帝特旨指定某人子弟为中书学生。学生毕业后多升为内外要职,是当时的主要仕进途径之一。以博

  • 知北院枢密使事

    官名。辽朝置为北面官,北枢密院官员。与北院枢密使共领北枢密院,或以北院枢密副使为之,或以他官为之。官名,辽朝置,为北枢密院副长官,佐北院枢密使掌兵机武铨群牧之政,凡契丹军马皆由其管。见《辽史·百官志》

  • 春宫正兼夏官正

    伎术官名。元置,属太史院,秩正五品,员额一人。

  • 满票签处

    官署名。清朝内阁所属办事机构。掌拟、缮满文票签,发递“本报”,知照有关衙门抄录明发谕旨,登录“上谕簿”等事。设满侍读三人,满中书二十人,蒙古中书二人,满贴写中书八人,供事四人。此外,还有委署侍读,无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