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古代官职>二府

二府

①亦称“两府”。西汉为丞相,御史大夫官署的合称,也作为丞相、御史大夫的代称。《汉书·刘向传》: “今二府奏佞谄不当在位。”颜师古注引如淳曰: “二府,丞相、御史也。”东汉以称司徒、司空或太尉、司徒。晋朝亦作为大司马、大尉两府的合称。②十六国前凉时期“太府”与“少府”的合称。③宋朝中书门下与枢密院的合称。宋初赵普任枢密使,礼遇与宰相同,号称二府。后以中书门下掌政务,称东府; 枢密院掌军务,称西府,对掌最高国务,故并称二府。④ 明、清对府同知的别称。


1、西汉指丞相府和御史府,也指丞相和御史。《汉书·楚元王传》:“今二府奏佞谄不当在位,历年而不去。”注:“如淳曰:二府,丞相、御史也。”(见中华书局竖排本1944页)。2、东汉指司徒府和司空府。《后汉书·光武帝纪》:“县国不足直长吏可并合者,上大司徒、大司空二府。”又《后汉书·朱乐何列传·何敞传》:“二府以为故事三公不与贼盗。”注:“二府谓司徒、司空。”3、十六国前凉时指太府和少府。4、西魏、北周时指将军府和都督府。《周书·柳虯传》:“(独孤信)出镇陇右,因为秦州刺史,以虯为二府司马。”5、宋朝指中书省和枢密院。《宋史·职官二·枢密院》:“宋初,循唐,五代之制,置枢密院,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中书、密院既称二府,每朝奏事,与中书先后上殿。”6、明、清指知府和同知。因同知是知府的副职。

猜你喜欢

  • 驭吏

    掌管驾车的小官吏。《汉书·丙吉传》:“(丙)吉驭吏耆酒,数逋荡。”

  • 左御史中丞

    官名。明洪武十三年 (1380) 于御史台置,左、右各一人,俱正二品。因当时不设御史大夫,故左、右中丞实为御史台长。同年即罢。

  • 部郡从事

    官名,为“部郡国从事”的省称,详“部郡国从事”。州吏名。两汉司隶校尉与部刺史所属有部郡国从事史,魏晋沿置,称为部郡从事,为州刺史所属,职在检察一郡行政,即藩王之在境内者亦兼察之,其权甚重,不得用本郡人

  • 北外都水丞司

    官署名。宋神宗元丰 (1078—1085)改制置,设北外都水丞为长官。徽宗宣和三年 (1121)罢。南宋高宗绍兴九年 (1139) 复置于东京 (今河南开封),十年,罢归工部。官署名。宋置,见“都水外

  • 著作省

    官署名。西晋改著作局置,隶秘书省。以著作郎为长官,下设佐著作郎、著作令史等,负责国史与起居注的修撰,有时兼管秘书省所藏典籍。南朝、北魏、北齐沿之。北齐增置校书郎二员,又别置起居省,遂不再掌起居注的修撰

  • 山林司

    官署名。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时北洋政府设置,属农林部。掌下列事项:一、山林的监督、保护、奖励;二、保安林;三、国有林:四、林业团体;五、狩猎;六、其他。以司长为主官,下设佥事、主事,分理司事。次

  • 通直散骑侍郎

    官名。东晋元帝太兴元年(318)使员外散骑侍郎二人与散骑侍郎通员当值,故名。后增至四人,属散骑省。职同散骑侍郎,参平尚书奏事,兼掌侍从、讽谏,地位较高。南朝属集书省,宋以后地位渐低,常授衰老之士,多为

  • 前所冠军使

    官名。清沿明锦衣卫之制,于銮仪卫设前所,以掌印冠军使一人为主官,下设扇手、斧钺二司,分掌炉、瓶、椅、机、扇、拂、斧、钺及盥器等物。

  • 同佥太禧宗禋院事

    官名。元于太禧宗禋院置同佥兼肃治神御殿事二人,为太禧宗禋院的佐官。

  • 龙图阁直学士

    官名。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置,位在枢密直学士下,无吏守,无职掌,惟出入侍从备顾问。多以特恩加赐内外官,带此职者皆享受超迁官阶的优待。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定为从三品。官名,宋真宗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