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古代官职>使相

使相

唐朝后期,宰相常兼节度使,节度使亦常加宰相衔,皆称使相。五代时,节度使多带宰相衔,但不预朝廷政事。宋初,凡亲王、枢密使、节度使兼侍中、中书令、同平章事者均称之,实与宰相之职无关。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改开府仪同三司,仍别称使相。


唐代后期,凡加同平章事衔的节度使,皆称使相。这是将加相名。宋代以亲王、留守、节度使等官衔加给事中、中书令、同平章事,也称使相,但不干预政事,这是相加将名。清代也用来称呼兼大学士的总督。参看《文献通考·职官十八》、宋代朱彧《萍州可谈一》、叶梦得《石林燕语四》。

猜你喜欢

  • 受纳使

    官名。西夏置,见“受纳司”。

  • 司门郎

    官名。隋炀帝大业三年 (607) 改司门侍郎置。唐高祖武德三年 (620) 改为司门郎中,为刑部司门司长官。官名。隋初有司门侍郎,炀帝去侍字,称司门郎。掌守京城城门,查走私。见《通典·职官五·刑部尚书

  • 主管神霄宫

    宫观官名。宋徽宗政和(1111—1118)中,天下州郡遍置神霄宫,以郡守兼管勾、通判兼同管勾。钦宗靖康元年(1126)罢。南宋避高宗赵构名讳,改称。

  • 内东门取索司

    官署名。宋初置,真宋景德三年(1006)改称内东门司。职掌参见“内东门司”。

  • 五威帅

    官名,西汉末年王莽置。掌班行符命。王莽置五威将十二人,每一将又置前后左右中五帅,共六十人。将持节,称太一之使,帅持幢,称五帝之使,分行四方,班行符命。见《汉书·王莽传中》。

  • 司士中大夫

    官名。北周《周礼》夏官之属有司士下大夫二人,掌理群臣的名籍,主管黜陟、计比、征召的政令及正朝仪等事。北周依《周礼》之制置司士中大夫,正五命,属夏官府。任此职者见《周书·裴宽传》:“武成二年(公元560

  • 南院行宫三司

    官署名。西夏置。下等司。

  • 南巴校尉

    官名。十六国前秦置。《资治通鉴·东晋孝武帝太元五年(380)》:“(苻坚以)南巴校尉姜宇为宁州刺史。”胡三省注:“苻秦于南中置南巴校尉。”

  • 遂正中士

    官名。西魏、北周地官府民部中大夫遂正上士佐官,正二命。

  • 编录司

    南宋时低级吏员的组织。其所属成员统称为小使,分为上名、手分、贴司三个等次。县的主吏——典书、押司可保举品行端正不曾犯赃私罪的手分、贴司三两人就编录司习学,遇编录司有阙,由县上报到州,州委派官员进行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