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设局
官署名。唐置,掌管汤沐、灯烛、汛扫、铺设等事。其长官为典设郎(四人),从六品下;丞二人,正八品下。见《新唐书·百官四上·典设局》。
官署名。唐置,属左春坊。设典设郎四人,从六品下,掌汤沐、洒扫、铺陈之事。下设丞二人,幕士六百人。辽亦于左春坊置典设局,有典设郎,属南面官。
官署名。唐置,掌管汤沐、灯烛、汛扫、铺设等事。其长官为典设郎(四人),从六品下;丞二人,正八品下。见《新唐书·百官四上·典设局》。
官署名。唐置,属左春坊。设典设郎四人,从六品下,掌汤沐、洒扫、铺陈之事。下设丞二人,幕士六百人。辽亦于左春坊置典设局,有典设郎,属南面官。
官署名。辽置。《辽史·百官志四·南面方州官序》:“至辽,五京列峙,包括燕代,悉为畿甸。二百余年,城郭相望,田野益闢。冠以节度,承以观察、防御、团练等使,分以刺史、县令,大略采用唐制。”各州均置团练使司
女官名。金设此官,正九品,掌汤沐巾栉等。见《金史·百官三·内命妇品》注。
女官名。唐、金都设此官,正八品,掌酒醴进御。见《新唐书·百官二·宫官》、《金史·百官三·宫人女官》。
散官名号。北宋始置。前期为正六品下文散官。神宗元丰三年(1080)废罢。徽宗崇宁二年(1103)改置为选人新寄禄官,取代旧寄禄官留守、节度、观察判官。从八品。金再置为文散官,以授正七品下文官。元朝沿置
1、君主和臣子的合称,即主和臣。贾谊《新书·礼篇》:“主臣,礼之正也。”2、或谓臣对君的“惶恐”之词,或谓主管群臣。《史记·陈丞相世家》:“平谢曰:主臣、陛下不知其驽下,使待罪宰相。”注:“《集解》张
女官名,汉置。《汉书·外戚传·孝成赵皇后》:“弃所养儿十一日,宫长李南以诏书取儿去,不知所置。”注:“晋灼曰:《汉仪注》有女长御,比侍中。宫长岂此也。”
官名。西魏、北周天官府膳部中大夫掌醢中士佐官,员十二人。正一命。
官署名。宋朝司法机构之一。神宗元丰六年(1083),大理寺置,由大理评事、司直、大理正领之掌公案判决,大理正详审其当否,签押盖印,注明日期,然后送议司复议。
参见“开封府”。
明清制度,翰林院编修、检讨等官升任詹事府左、右坊之职务(如中允,赞善之类),即称开坊。詹事府之官职,本专备翰林升转,故有此称。清末光绪二十八年(1902),詹事府裁撤,而翰林升任他职,亦沿旧说称“开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