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县邑啬夫

县邑啬夫

官名。春秋时晋与鲜虞设置,主管县邑之政。春秋时常以“”与“”对举,如《国语中》:“国无寄寓,县无施舍”、“国有班事,县有序民。”“”为都邑,“”为都邑外的乡聚。《齐侯钟铭》记灵公赐叔夷“其县三百”,这里所谓县,当是乡聚之“”,非郡县之县,故多至三百。春秋时直属于国君的县制已产生,于是乡聚意义的县常称之为县鄙,如《左传·昭公二十年》记晏子回答齐侯的话中提到“县鄙之人入从其政”,县鄙亦称之为县邑,管理其地者为啬夫。如《韩非子·说林下》记“晋中行文子出亡,过于县邑,从者曰‘此啬夫,公之故人,公奚不休舍?’”《说苑·权谋》亦记其事,惟“过于县邑”作“亡之边”,亦正说明县邑是边鄙乡聚之地。《淮南子·人间》有鼓啬夫,鼓为地名,春秋时属鲜虞,可见鼓啬夫亦属县邑啬夫之类。战国时三晋沿置县邑啬夫,秦则称乡啬夫。

猜你喜欢

  • 理欠案

    官署名。北宋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改三司理欠司置,隶比部。哲宗元祐元年(1086)采纳司马光建议,改隶户部。三年,复归比部,由比部郎官领之。

  • 殿中都令史

    官名。两晋以来尚书省置都令史八人,协助尚书左、右丞管理都省事务,监督诸曹尚书,参与政要。权任虽重,用人常轻。南朝梁始重其选,置殿中、吏部、金部、左民、中兵五都令史,武帝天监九年(510)诏令选用有才干

  • 行服

    清朝官服之一。乃行军与旅行之时穿用,主要为骑马时穿服。包括行袍、行褂。行袍大襟之右下角比左面和后面剪短一尺,称缺襟袍。行褂穿在袍之外,长只到股,袖只到肘,又称为马褂。

  • 河西陇北道肃政廉访司

    官署名。元朝地方监察机构。由提刑按察司改名,仍置司甘州,隶陕西诸道行御史台。参见“肃政廉访司”。

  • 行书佐

    官名。即王府、州郡所置行参军,隋炀帝大业三年(607)改,唐高祖武德(618-626)初复名行参军。官名。隋初,州置行参军,不署曹,开皇三年(公元583年)罢郡,以州统县。大业三年(公元607年)炀帝

  • 包衣牛录摆牙喇

    即“包衣摆牙喇”。

  • 郡军府行参军

    官名。南朝置,见“郡军府参军”。

  • 外殿中监

    官名。南朝置。除与内殿中监共掌皇帝衣食住行外,兼掌传达皇帝诏勅。品卑而亲近皇帝,幸臣常居此以弄权。参见“殿中监”。官名。南齐设置,见“殿中监”。

  • 南面行营都部署司

    官署名。辽朝置。北面官,非常制,有征伐则设。掌南部兵马之政令。

  • 左武威大将军

    官名。即左骁卫大将军,唐武则天光宅元年(684)改,中宗神龙元年(705)复名左骁卫大将军。